教师精心备课.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658504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精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精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精心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精心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精心备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精心备课(二)教师备课怎么备 (一)备学生摸清已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备教具选准穿插点 教具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使用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具使用不当(实为

2、穿插点没选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备课中往往重视了使用什么样的教具而忽视了使用教具的最佳时机。从教具的作用来说,备课时一旦遇到语言表述非常抽象的情况,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就要考虑使用教具的问题。相反,如果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问题,使用教具反而就成了多此一举。 (三)备教材吃透潜在点 “潜在”是相对于显露而言的。以语文教材为例。其潜在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从一课一得的角度来权衡,突破了这三个重点,事实上就是吃透了

3、教材。其他各科教材也都有其潜在点,教师应吃透教材“潜在点”的前提下,实现教材价值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四)备目标落实结合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过去我们曾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惟一维度,导致课堂上生命活力的缺失,所以,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内在的和谐。如有的教师把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不注重其内在的关联,“过程与方法”游离于“知识与能力”之外,“情感态度与

4、价值观”成为时髦的“标签”,所以,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一个互相融合的整体,“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这两个维度都要和谐地渗透和融合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找准结合点,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忽视“知识和能力”,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的“地基”就不牢;不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贫乏、狭隘、不完整。 (五)备情境把握和谐点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

5、,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谐是课堂情境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和谐应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等设备的和谐,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景氛围、师生关系等的和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呈现生活情景,感悟教学情景如同感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 (六)备程序巧绾过渡点 教学的一般程序(即步骤),对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大都是轻车熟路。但就如何使一个教学段过渡过到另一个教学段,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这就势必影响到一堂课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致使部分基础

6、较差的学生出现思维和认识上的“掉队”。因此,在备教学程序时要舍得花精力巧设过渡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学程序的过渡要力求自然、紧凑、简洁而巧妙。无论温故知新的铺垫,还是由分到总的聚合等,都应该如此。 (七)备教法切中契合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产物,是教师经验的结晶,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方法的效力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选择和运用。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就是要依据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最能使三者融通的方法,使教师能驾轻就熟,使学生能吸纳接受,使教材能化难为易,使教学高质有效。 (八)备问题选准切人点 新课程倡导要增强问题意识,

7、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是,我们一些教师误解了问题教学的真实内涵,问题设计缺乏质量,缺乏效度。主要表现为以下“误区”:其一,问题过多,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几十个问题,把学生问得晕头转向;其二,问题过浅,学生有口无心,随声应和,激发不了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三,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四,问题过死,没有充分展开和发散的余地,缺乏灵活度和开放性。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和回应。它应该具备以下特性:第一,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

8、关键,具有启发性;第二,问题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具有挑战性;第三,问题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第四,问题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尽可能形成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问题的展开以及问题的难易度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路向,具有层次性;第五,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情味,引起学生的兴味,具有趣味性。 (九)备活动找准落脚点 伴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渐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课堂变得活泼了,生动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变“花”了,变“浮”了,

9、变“虚”了。课上,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画,一会儿辩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录像,一会儿听音乐,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但这些“活动”往往注重形式的花哨,是浮于表面的“演”,是信马由缰的“说”,是似是而非的“听”,是走马观花的“看”。在热闹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肤浅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课堂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活动,但活动要找准落脚点,每一项活动的设计,教师都要追问这样几个问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什么活动形式?在什么环节活动?活动的效果将会如何?总之,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要让学生从活动的边缘走向中心,从形式走向实质。

10、 (十)备资源抓住相关点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也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完全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不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关联,随意拓展,无目的利用,甚至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结果导致课堂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教材之中,确实需要适当拓展延伸,需要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但这里也有一个“适度的空间”,理性的做法是围绕教学目标,潜心挖掘教材富含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关性的原则,合理利用与之

11、相关的各种有效资源。 (十一)备语言凸显精要点 教师的语言要充分发挥引导、点拨、启发作用。在设计时要抓住“精要”这一关键,做到简明、精当、扼要。第一,引入语要精粹。或激情引趣,或联“旧”唤“新”,或设疑启思。第二,过渡语要精炼。三言两语,巧妙衔接,穿针引线,上下勾联。第三,提示语要精要。提示语一般出现在问题过大、过难,过于抽象而学生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它或是提示思路或是提示方法,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设计,使之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第四,插入语要精妙。教学中的插人语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话语。二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这样的插人语有助于学生深透理解知识。第五,总结语要精辟。总结语或画龙点睛,或激励、或号召、或希望,要注意与引人语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十二)备作业强化重难点 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反馈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性的题目,强化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并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作业真正发挥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