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64616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我国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70多种,包括真菌性病害50多种,细菌性病害6种,病毒及支原体病害6种,线虫病害4种。其中常见的为害较大的病害约有36种。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斑病、恶苗病、烂秧病、谷枯病、叶黑粉病、叶鞘腐败病、菌核杆腐病、窄条斑病、稻粒黑粉病。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基腐病。病毒病:矮缩病、东格鲁病毒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支原体病害:水稻橙叶病、水稻黄萎病。水稻线虫病害:水稻茎体线虫病、干尖线虫病、根结线虫病。一、稻瘟病1637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稻瘟病的记载。随后

2、在日本(1704)、意大利(1839)等国家作过描述或记载。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几乎所有种植水稻的国家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 (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1、苗瘟:发生在3叶期前,芽、芽鞘水渍状,病叶基部变褐,严重时枯死。2、叶瘟:在3叶期至穗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为

3、盛期。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

4、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节部,呈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5、谷粒瘟:颖壳变成灰白色或产生

5、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可造成种子带病。6、诊断要点: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二)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 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1、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两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

6、顶端形成附着胞。2、生理分化: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3、生物学特性:(1)温度:适温25-28,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 (2)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3)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两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4)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5)毒素:产生五种毒素,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三)病害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稻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

7、翌年的初侵染源。2、病菌侵染过程: 1)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 2)潜育期:病菌侵入后,显症时间主要受温度影响。叶瘟潜育期在1718时,为79d,在2628时,为45d; 3)发病期:病斑出现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产孢。3、孢子释放与传播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可以促进孢子脱离。通常情况下,孢子自晚上8时左右开始释放,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高峰期为凌晨04时。若遇阴雨,则全天都可释放孢子。孢子的传播距离与风速和产孢部位高度成正相关。稻瘟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在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四)发病因素1、品种与菌源: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稻瘟病菌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

8、小种。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2、天气条件: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3、栽培管理: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4、生育期与发病的关系:分蘖前后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新叶片易感病而老叶片抗病。(五)病害控制以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消灭菌源为前提,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及时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1、利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定期轮换、合理布局;应

9、用多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品种。2、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种子处理:药剂浸种、闷种或包衣;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 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或用80% 402 抗菌剂8000 倍浸种,早、中籼稻浸23 d ,粳稻浸 34 d 。3、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开设明沟暗渠,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晒、浅水养胎、湿润长穗、干湿成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防治叶瘟时,在天气有利于发

10、病情况下,首次施药在稻株上部3片叶片病叶率3%左右开始喷药。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一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二次。常用药剂:三环唑、春雷霉素、富士1号、稻瘟肽、异稻瘟净等。注意事项:必须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如出现大量叶瘟或穗瘟再施药则基本无效。施药时要对足水量,细雾均匀喷于感病部位,才能保证防治效果。二、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俗称“云纹病”,“花脚杆”。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一)症状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

11、、烂脚秆。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扩大后形成椭圆形或云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发病叶鞘因组织坏死,引致叶片枯黄。叶片病斑和叶鞘相似。茎秆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病重时可折倒。穗部受害部呈湿润状,青黑色,重者全穗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后期病部偶尔可见白粉状霉层(担子和担孢子)。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二)病原物1.分类地位 无性世代:Rhizoctonia solani Khn (立枯丝核菌

12、AG-1), 无性菌类丝核菌属。 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瓜亡革菌),担子菌门亡革菌属。2、寄主范围:广泛,是典型的多主寄生型病菌。(三)病害循环越冬: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和菌核在稻茬、病稻草、田边杂草。初侵染:土壤中的菌核。再侵染:菌丝的缠绕作用,新菌核。传播:灌溉水。(四)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数量:越冬菌核决定初发病程度和分布相,进而影响后期病情扩展蔓延。 2、气候条件:本病属高温高湿病害。 温度在2531,湿度达90%以上,发病严重。3、栽培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氮肥施用量过大、迟施或偏施,往往会加重病情。种植密度高低与病

13、害发生有一定关系。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迟熟的品种发病重。(五)诊断及病害控制水稻纹枯病田间误诊现象也较少,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1、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病品种。(2)打捞销毁菌核,减少初侵染源。(3)采用“窄株距宽行距”或宽窄行种植。(4)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2、化学防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病株率15%)即要用药防治,气候及苗情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的要连续打23次药。药剂有常用药剂是井冈霉素。其他有效药剂有爱米、纹霉清、丙环唑、多菌

14、灵、甲基硫菌灵、菌核净、禾穗宁等。 注意事项:纹枯病常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随配随用。施药时对足水量,细雾喷于植株中下部。三、稻曲病(一)症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非常必要。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初期病粒颖壳张开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之后渐膨大,包裹全粒,颜色为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黑色粉末。 (二)病原病原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座表面墨绿色,

15、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三)越冬方式及发生特点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天)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即幼颖、引起谷粒发病。偏施氮肥,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雨、多雾、多露有利发病。(四)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1、水稻抗病性:水稻不同类型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较感病,而籼稻较抗病。 2、气象条件: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湿度、降雨和光照密切相关,其中以湿度和降雨对病害影响最大。 3、栽培管理:过多施用氮肥,尤其是过多施用穗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深灌水,植株过密,发病重。感病品种连年种植,田间菌量积累,均会加重病害发生。4、发病条件: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5、传播途径: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五)诊断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