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63496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第三单元单元内容及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其间向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这些课文,如果稍有小心,就有可能教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所以在让学生感受名人精神力量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体现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也要很好地把握工具性,从而使学生在自身的人格素养上和语言品析能力上都有所得。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

2、目标、掌握每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懂其意义。、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本单元,要揣摩各种文体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2、 能力培养目标教学本单元可以让学生先去查找本单元涉及到的名人相关资料,让学生先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本单元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同,所以应该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对不同特色的语言进行体味、感受、理解课文。针对每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点,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生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和温情

3、。、 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培养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课时安排 10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课 题 邓稼先课型:讲读第 一 课时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看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年的朋友觉悟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本文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

4、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文中写的是与他有年情谊的好友大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让我们在感受到他对友人的崇高敬意之余,更能感受到他的一颗赤子之心。读来宛若一壶浓郁的情感之茶,令人长久回味!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2、结合默读和朗读,进一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3、理解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情感的需要。2、过程与方法(一)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杨振宁与邓稼先的资料。(二)速读全文,概括课文六部分的大意。(三)学生默读全文,思

5、考:本文作者为什么没有介绍邓稼先的具体事迹,而是着重叙写他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四)重点研究文章第五部分。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发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的方法。 教 具 录音机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看过电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吗?电视所展现的中国人研制两弹的经历,其中有一位很大的科学家,被称为“两弹之父”的人就是邓稼先。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

6、宁博士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二、出示目标(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四、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

7、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调动学生情感朗读指导朗读练习出示目标放朗读材料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

8、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

9、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适时点拨小结讨论师生互动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 历史背景杰出的历史性人物 生平经历的贡献两弹元勋鞠躬尽瘁 崇高的爱国情怀 气质品质-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 伟大事业的人格魅力 工作情况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教后记: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课 题 邓稼先课型:讲读第 二 课时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看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年的朋友觉悟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本文没有系统介绍邓稼

10、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文中写的是与他有年情谊的好友大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让我们在感受到他对友人的崇高敬意之余,更能感受到他的一颗赤子之心。读来宛若一壶浓郁的情感之茶,令人长久回味!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2、结合默读和朗读,进一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3、理解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情感的需要。2、过程与方法(一)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杨振宁与邓稼先的资料。(二)速读全文,概

11、括课文六部分的大意。(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文作者为什么没有介绍邓稼先的具体事迹,而是着重叙写他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四)重点研究文章第五部分。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发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的方法。 教 具 录音机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学生读课文二、出示目标(略) 三、精读课文,探究问题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

12、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

13、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 调动学生情感研读读指导合作研读出示目标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

14、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