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62531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初三教学形式教 师黄琳单 位梅江区城北中学课题名称鱼我所欲也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

2、特色。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

3、。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

4、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节奏 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3、 再次朗读课文。 三、 小结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 正课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

6、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

8、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板书设计一: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二: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作业或预习1.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背诵全文。自我评价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