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61583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研兴课,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1. 课题回顾 拓展二2. 课型回顾 拓展3. 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目标1、能了解民俗,背诵两首古诗,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教学重难点:5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2、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文法

2、。(2)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6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7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8.教与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交流平台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2全班交流(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

3、艺品等。(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二、日积月累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2积累元日。(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三、趣味语文1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2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自读对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民风民俗、表达方式欣赏班级习作集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学生默读有趣的

4、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加标点,体会不同的意思9.反馈(1)检测:(2)教学反思:10.板书 设计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范例1. 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型精讲3. 辅助工具多媒体4.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4、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5.教学内容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对

5、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

6、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补充资料:李大钊的事迹。6.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7.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8.教与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

7、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2读书反馈。(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3) 整体感知。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8、后。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2、理清文章的脉络。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四、读课文第一段。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

9、述方法?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五、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书籍、含糊、

10、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5、教师小结: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

11、明了什么?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4、小结。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第三课时一、学习第四段。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4、小结。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

12、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二、总结全文。1、讨论文章的中心。2、讨论文章的写法。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13、。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交流对课文的了解。学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学生分段,概括大意。全班交流学生思考、总结: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

14、重要。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学生交流: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学生体会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执着,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学生体会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