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611568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变得同样重要,会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独立思考;培养方法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逻辑思考能力一般取决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的过程可以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性格活泼好动,但知识储备较少,缺乏耐心,所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比较低,而这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

3、养,以便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传播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便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二、小学数学

4、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一)改善数学教学环境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但是,传统教育方式导致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另外,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太过严谨,不仅会压抑学生的性格,也会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抑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严重情况下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变这种数学教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对数学教学环境进行改善,营

5、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以便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科学、有趣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例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根据这句话,数学教师可以增加青蛙数量并提出问题,三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等等,然后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在此过程中,青蛙数量的逐

6、渐增大,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青蛙数量增加与腿、眼睛、嘴及扑通声增加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二)教学方法要新颖有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且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这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便促使学生

7、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倍数的认识这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为增加教学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猜测自己的年龄,并给出提示,自己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根据这些提示,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三、结语“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

8、“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

9、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取决于其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当采用适宜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