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61033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1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一一个 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 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 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 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 命运。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 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 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 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

2、但是留人诟病,为 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 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 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 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 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 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 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 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 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 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

3、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 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 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 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 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 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 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 “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 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 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 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 外,更要为

4、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 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2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 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 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 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 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 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 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 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 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

5、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 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 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 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 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 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 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 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 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 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 刎表

6、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 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 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 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 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 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 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 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 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 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

7、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 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 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 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 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 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 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 是闲谈罢了。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 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桃花扇读书

8、笔记个人感慨3初次接触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欧阳予倩先生的 戏剧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设,因为戏剧和原著 毕竟会有差别。不过,所幸还好,两者在内容上除了结局有很大 的改变,其他倒是没有什么。看戏剧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的。 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桃花扇了,只因种种事情以及个人惰 性一直没有碰过,所以总是有种好奇心性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 次接触此书看的竟然是戏剧有些不满,可看到内容后就不那么认 为了。曾经我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一本话剧,我不知 道戏剧和话剧究竟有什么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里的。戏剧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与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 只是语言更质朴些

9、,神态动作更细致些,结局大相径庭了些。原 著的桃花扇结尾是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宿双栖、子孙美满,而 戏剧版则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愤而死。不得不说 两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洁,从一而终。侯朝 宗虽有一时昏聩,但被香君点醒,随后一直坚守本心,忠贞为国, 改朝换代后,无心功名利禄。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恶 势力屈服。两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团圆,可谓是合情合理。而 欧阳先生的戏剧便不同了,他让侯朝宗心性并不那么坚定不移, 虽然对于香君“磐石无转移”,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 虚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刚性裂心,弃扇,血溅当场。这样一改, 显然更加戏剧化了些,不过,正因为如此,

10、才让其更有吸引力, 毕竟戏剧究竟是戏剧,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这是我个人粗 浅的看法,对于两种艺术,其实我都很喜欢。桃花扇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为乱世,所以里面 免不了有一些丑恶嘴脸。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权贵、藏污纳 垢、诬陷忠良、只图享乐、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马士英, 丧尽天良,做尽了坏事。将李香君逼的无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 有家不能回、四处奔波。凡此种种,都叫世人所不齿。不过,里 面有一个人我倒是很感兴趣,就是杨文骢。这个人在交往上有点 本事,用我们现代的环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论是侯朝宗一派还 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处事 圆滑吧。比起阮大铖、马士

11、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觉得这才 是个厉害人物,懂得抚弄人心。说他墙头草随风倒,可是他并不 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针对香君他们,之所以听从权贵的,也是 为势力所迫。然而,究竟他还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还是能够 得到香君他们的尊敬,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好 像哪一方都不会特意针对他,他就是一个中间人,却是两头都讨 好。说不上喜欢这样的人,可是仍旧佩服这个人的社交手段。当 然了,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说像李香君这样的人,当是为人的典 范,我也是赞同的。做人就该有一个原则,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 要坚守本心。读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书中塑造的人文情怀以 及对于乱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体会

12、到的则是艺术的魅力。 孔先生塑造人物相当成功,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特色,于写作方 面我收获良多。好书自有其千金的价值,学不到什么,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 我该庆幸我还能看到些价值。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4桃花扇是中国首部反映南明消亡的历史剧。作者孔尚任 说它“皆南朝新事”,又进一步说明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 感”。言下之意,即已点明此剧的主旨: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 情故事,写南明兴亡,借而抒发情怀。在此剧中,作者从俯瞰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南明王朝的社会图 景:明末时期,朝纲混乱,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进而激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明朝消亡,清兵入关,天下尽 归他人之手。阮大铖、马士英等人

13、无视国难,狼狈为奸,宣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拥立福王为弘光帝,建立 南明王朝。弘光帝更是偏安一隅,任由阮大铖等操纵朝政,残害 忠良。作品所构建的背景贴近历史,并通过阮大铖、弘光帝的人 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地暴露出了南明王朝的黑暗与腐朽。他们在 作者的笔下是被贬斥的对象,也是祸国殃民的元凶。史可法在剧 中是一个爱国良将的形象,同时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民族英雄。他 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他的悲剧人生不仅是国破家亡的写照,同时 也与阮大铖、弘光帝等猥琐无能、奸诈卑劣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我认为桃花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 是作者所塑造的李香君、柳敬亭等下层人民形象得到了人民群

14、众 的认可。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对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大加 赞赏,充分展示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我想这才是桃花扇的魂 所在。桃花扇读书笔记个人感慨5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 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 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 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为妓女,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 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当她得知侯方域送 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 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

15、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 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 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 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 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 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 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 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香君是那 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

16、误国; 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 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这样集正气与 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她那样深明大义, 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 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 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 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 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 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 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 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 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