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602959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半边缘从结构上看,现代世界体系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层级性和可变动性。前者体现为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等级结构,后者体现为扩张-收缩的长波运行周期,以及各级结构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半边缘的存在为两极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改变了中心-边缘模式的实质,以体系的内部流动性保证其整体的稳定性,暗示了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不可避免性,而这正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前提。这样,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就实现了对左、右两派理论的融合。西西河豫蒙一 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基本涵义及形成过程沃勒斯坦通过分析欧洲经济体结构分化的过程,阐述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内涵及产生原因。16世纪,“产生了一个其结

2、构与此前任何为世所知的形式都不相同的欧洲世界经济体”,其范围大致包括西欧、东欧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它们分别对应于欧洲经济体的中心、边缘和半边缘。“中心、半边缘、边缘都是指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中心区是拥有一套复杂经济活动的地区如那里有市场广阔的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造船业),由当地资产阶级控制的国际与地区间的商业,比较先进、形式相对复杂的农业相反,边缘地区则是单一形式的、在大地产上强制劳动力生产经济作物的地区,半边缘正处在非工业化的过程中,它们所采用的农业劳动控制形式是自由契约制和强制性奴隶制与农奴制的中间形式,大部分是分成制。处于过渡之中的半边缘还暂时在国际银行业和高成本、高质量的工业生产中保留了一

3、些份额。”西西河豫蒙在以中心、半边缘、边缘为单位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各部分各有分工,相互依赖,结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在政治领域,依据国家机器的强弱及其社会整合能力的大小,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构分化。“在中心国发展出了相对强大的国家政权体系,包括一个专制君主和为这个君主服务的捐赠产生的国家官僚机构相反,边缘的主要特征是缺乏强大的国家。半边缘又一次介于中间。”沃勒斯坦以英国、威尼斯、波兰16世纪的发展为例,对这种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历史的考察。14、15世纪时,波兰与英国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上相差不大。但进入16世纪后,两国的发展路径却出现了关键性的差异。在经济上,波兰逐渐形成了以农产品生

4、产、出口为主导、采用强制劳动制的单一外向型经济模式,这正是边缘经济的典型特征;在社会结构上,波兰不但保留了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对外依附;社会经济转型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政治的边缘化,国家机器软弱、低效。因此,“到16世纪末,按20世纪的说法,波兰已成为一个新殖民国家的缩影成为欧洲经济体中的一个欠发达国家。”西西河豫蒙与波兰的农业社会不同,威尼斯在中世纪时还是一个工商业都很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是地中海地区小型经济体(沃勒斯坦称之为欧洲经济体的雏形)的中心。但进入16世纪后,威尼斯却走上了边缘化之路。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等地理原因开启了威尼斯衰落

5、的先机,但导致衰落的更根本原因还是在经济生产领域。16世纪的威尼斯受到资本严重短缺的制约,新兴工业未得到发展。而两大传统工业造船业和纺织业也由于原料短缺、技术落后、价格昂贵、市场需求下降等原因日趋萎缩。这样,由于未能及时调整内部生产结构、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基础,威尼斯走上了非工业化和农业化之路。但威尼斯毕竟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银行业也相对发达,因此仅沦为半边缘而不是边缘。就在威尼斯、波兰相继衰落的时候,英国却崛起于欧洲西部,在中心化的道路上凯歌行进。这首先要归功于15世纪英国商业的本土化。经济的成功转型是英国崛起的第二个原因。16世纪的“第一次圈地运动”既促进了英国的农业商品化进程,又为新兴的

6、城市和乡村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带来了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英国适应新兴大众消费品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建立独立、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为英国的中心化写下了决定性的一笔。最后一个关键因素是英国政府的作用。中世纪末的贵族战争、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的行政改革、都铎政府鼓励工商、保护外贸等一系列自由主义与重商主义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以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共同将英国推上“中心”的宝座。西西河豫二 半边缘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中,中心-边缘是对左派理论模型的借用。中心-边缘的思想在马恩那里已有初步体现。恩格斯曾指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

7、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依附论正式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种理论模型。劳尔普列维什最早用这一模型解释拉美的落后状态。“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经济星座,其中心是工业国,由于受惠于这种地位和早期的技术进步,工业国组成了为他们利益服务的整个体系,生产出口原料的国家则以其资源的功能和中心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结合在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广大的、参差不齐的外围。”在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和交换体系中,科技革命的成果完全被中心占有,很难向外围转移,外围也无法从体系中获取经济剩余、进行资本积累,因而形成了经济、技术依附。阿明、弗兰克进一步发展了中心-边缘的理论模型,以此分析第三世界各国的落后状态。西

8、西河豫蒙沃勒斯坦在借用这一模型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基本缺陷:在现实中,除中心、边缘外,还存在大量中间形态的国家,这在中心-边缘模型中没有得到体现;从理论体系本身来看,中心-边缘的两极结构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沃勒斯坦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创造性地填充进一个“半边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需要一个半边缘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基本的政治性因素,一个是政治经济性因素。政治原因是直接而相当基本的。一个以不平等分配为基础的体系必定会经常为受压迫者的政治反抗而担忧,一个很小的具有极高地位和收入的部分面对着一个占据体系绝大多数人口而只具极低地位和收入的部分,这样一种两极分化的体系很快

9、会导致阶级的形成以及尖锐、分裂的斗争。能避免危机的主要政治手段就是中间阶层的产生。”“半边缘地区是一个世界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结构性要素。这些中间地区部分地使政治压力转移,否则那些主要是处于边缘地区的集团有可能直接反对中心国家和那些利用中心国家机器在国内操纵的集团。”半边缘是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中间点,具有缓冲区的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分散了边缘对中心的仇视和反抗,以稳固的三极结构代替了易变的二极结构,同时,它还在资本、商品、技术上连接两极,起到“传送带”的作用。西西河豫更重要的是,半边缘的存在使体系具有了动态性的特征。在依附论中,中心、边缘是两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边缘永远不可能赶超中心,中心也不会

10、沦落为边缘,二者之间没有互动。现代化理论则认为落后国家能够将按照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获得发展,从而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片面的西化论发展观。倒是更早的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了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可能有所互动,但这种互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而在整个世界中,资本主义国家仍合为一体,处于支配地位,并“向落后国家展示其今后道路的总图象”。因此,至少在早期阶段,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具有一定西化论的倾向。沃勒斯坦的“半边缘”理论突破了两派的局限,赋予体系以灵活的动态性特征。“这个区域(指半边缘)中有些在某个世界经济体曾属于早期类型的中心区域,有些过去是边缘地区,

11、后来上升为半边缘地区。”半边缘包括上升中的边缘和下降中的中心,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和边缘既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依附论所说),也不是单向递进的(如现代化理论所说),而是互动的,这种现象是不断扩张的世界经济体中地缘政治变化的结果。正是半边缘的存在为体系内部的运转和两极之间的上下流动留下了回旋余地。西西河豫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具体国家的地位在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体中怎样变动,这一结构本身并不发生变化。“流动”是针对体系中的成员来说的,而不是指体系或结构本身而言。所以,由于半边缘的存在,现代世界体系被赋予了一定的弹性、灵活性和可变动性,这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体系的稳定性。因为只要有在等级结构中向

12、上攀升的可能,边缘的反体系运动就很容易被体系所同化,转变为谋求体系内发展的努力。正因如此,一次次的反体系运动不但没有动摇资本主义体系,反而导致其不断的扩张和巩固。无论是积极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消极的脱钩,都无法摆脱或改变资本主义体系,这等于承认了资本主义的稳定性、长期性和不可避免性,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只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这是合理的、进步的,而沃勒斯坦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退步的。正是由于与现代化理论在理论前提上的一致,沃勒斯坦才最终实现了理论的融合,并被主流学派所接纳。西西河豫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需要一个半边缘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基本的政治性因素,一个是政治经济性因素。政治原因是直

13、接而相当基本的。一个以不平等分配为基础的体系必定会经常为受压迫者的政治反抗而担忧,一个很小的具有极高地位和收入的部分面对着一个占据体系绝大多数人口而只具极低地位和收入的部分,这样一种两极分化的体系很快会导致阶级的形成以及尖锐、分裂的斗争。能避免危机的主要政治手段就是中间阶层的产生。”“半边缘地区是一个世界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结构性要素。这些中间地区部分地使政治压力转移,否则那些主要是处于边缘地区的集团有可能直接反对中心国家和那些利用中心国家机器在国内操纵的集团。”半边缘是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中间点,具有缓冲区的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分散了边缘对中心的仇视和反抗,以稳固的三极结构代替了易变的二极结构

14、,同时,它还在资本、商品、技术上连接两极,起到“传送带”的作用。三 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论对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形成、变动的动因分析也体现了沃勒斯坦理论的融合性。他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总动力论、依附论的外因论和现代化理论的内因论结合起来,认为体系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积累所带来的整个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但影响体系内部各个国家、地区发展的直接原因则要到其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体在特定时刻的特定运行状态,即相对各国而言的外因中去寻找。首先,现代世界体系的运动是体系内部基本矛盾存在、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体系内部蕴含了三对基本矛盾:政治体与经济体的矛盾、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雇佣劳动力与资本家的

15、矛盾。三对矛盾都由资本积累的经济压力所引发,共同造成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后果,最终导致体系的扩张、收缩和体系内各部分的上升、下降。其次,就内因而言,存在着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前期经济状况是决定其在体系中的地位的重要的因素。“在时间上的一个特定时刻,由于此前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在关键因素上对另一个地区拥有轻微的优势,这就存在一种可能性:各种时间结合而成的局势使得这种轻微的差别在决定社会行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这种轻微的优势转变成巨大的差异,甚至在上述局势过去以后,这种优势依然保持着。”西西河豫蒙在体系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典型的例子是英

16、、法、荷的争霸。由于英国拥有更为有利的社会经济结构(大土地制较为完善,利于推进农业商品化,发展现代化大型农业),适当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发展乡村工业、建立现代工业体系、重农战略、金本位融资体制等),加之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最终战胜了法国、荷兰,上升为世界霸主。第二,政治因素。从政治上看,民族国家体系中国家机器的不均衡发展是世界经济体三极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一国国家机器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地位的升降和整个体系的运行。“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一种格局,国家结构在各个中心地区比较强,而在边缘地区相对弱些。”而在半边缘,国家机器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对于处在等级阶梯中部的即半边缘地位的那些国家来说,这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