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58465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品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品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品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品德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品德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品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品德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幼儿品德教育 彭晓惠 摘要: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初始期,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德育将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关键字:幼儿 品德教育 幼师 一、 培育幼儿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作为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并承担起对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不能把孩子完全推给幼儿园老师或家中的老人。而是既要支持和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各种工作安排,还要妥善处理好与父辈间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见分歧,协调好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共同教育

2、。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将是其终身的导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始终相伴左右,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从社会发展来说,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于幼儿来说,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规程总则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任务是这样规定的: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活泼、开朗地性格。可是,长期以来,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据调查:从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侧重点的顺序看,主张身体优先的占52.7,主张智力优先的占41.28%,主张性格优先的

3、只占5.7%,表现出明显的重身体、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普遍存在以教为主而忽视了幼儿良好性格,品德的培养。据调查:城市学前班负责人中,主张以教为主的竟高达99%!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与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

4、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

5、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

6、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二、 现代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1. 忽视儿童的主体性,把儿童当作道德的“容器”,道德教育就是知识的灌输。对于儿童的道德,通常的做法是先传授一些道德知识,然后再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当道德行为表现出符合社会(也是教师)要求的行为时,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当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波动,成人就会拿出一些例子,教育孩子言行一致,表现出一种意志力。对于故事里的好的、善的行为,教师总想方设法激起孩子的喜、怒、哀、乐来,这就是道德情感,并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而且就认为这是道德教育了。传统的道德教育理

7、论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的最大的一个偏差是:孩子是被动的接受者,尽管教师也强调孩子的主体性的发挥,这些主体性也是被动的,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探索的态度,也就是说,孩子的主体性的发挥处在一种非常低级的水平。对于孩子来说,只有二个选择:要么是,要么不是,没有创造性与能动性。活动一中的情景一的处理方式与活动二中的第一位教师就是这种典型处理方式的体现,他们是现实中的许多教师在幼儿道德教育上的真实反映。当然,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不断地使用“训练”方式,让幼儿采用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方式,这也是把儿童当作一种“容器”或“机器”,儿童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2. 幼儿教师缺乏对德育教

8、育的重视。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认为在学识上,地位上幼儿是和教师不平等的,但是在责任上却时时要求幼儿和自己站在同一高度。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践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驾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幼儿发号施令。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没有一点闯的精神。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道德教育流于说教。说教是指成人以单向的说服和语言训导的方式,将成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幼儿,并要求幼儿无条件地接受并付诸日常行为。在说教的过程中,幼儿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在

9、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多弊端:不合理科学使用奖励和惩罚。对于幼儿,奖励甚至教师一句普通的口头表扬都具有“正强化”作用,可以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惩罚则具有“负强化”作用,可以抑制或减少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一扬一抑,相辅相成,如果运用得法,则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滥用奖励与惩罚,导致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教师不能给幼儿以好的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幼儿园德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幼儿由于认知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幼儿园里幼儿常常是以教师的言行为作为示范榜样,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利用榜样进行德育,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但

10、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常给孩子树立反面的或不好的榜样。如有的教师爱讽刺、挖苦人,有的教师会对幼儿耍脾气,区别对待班级幼儿等等。而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因此,他们常常会模仿这些负面的榜样。3. 幼儿家长的不配合。在儿童的品德教育,品格养成中,家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们在家庭中生活时间长,有着亲密性和依赖性,儿童又具有好模仿,辨别力差等特点,所以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情绪爱好,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环境设施,家庭中人际关系、家长对儿童的管救态度与方法等等,都将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品德,行为和性格的养成。所以家长对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

11、分家长不配合是因为幼儿园跟家长的沟通不够,有的幼儿园不注重与幼儿家长的联系、沟通,只尽在幼儿园里的教育义务;也有的尽管是联系、沟通了,但只是局限在开家长会、家访、请家长参观幼儿园等表面上,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增加与家长的心理沟通,起到清除家长与幼儿园在对幼儿评价和认识上的分歧,形成家、园联手,共同培养教育的效果。所以这部分的不配合是幼儿园方面的问题。另一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最好的,在教师对家长提出的孩子的不足时,经常为自己的孩子进行辩解,这样就很大程度的放纵了孩子的不良习惯。我现在带的班,有一位小朋友很喜欢用手指甲

12、抓小朋友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后来经观察被发现后,我教育了他手指甲有很多细菌,用力抓小朋友是不对的,我们和小朋友发生不愉快的时候不要用这样武力的行为解决,可以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要赶紧改掉这个坏习惯,他很乖的点头了。后来发现他在厕所的时候,趁老师未看见把一位小朋友抓伤了,被发现后跟他的家长沟通了一下,在孩子的面前,家长却说宝宝很乖,一定是那个孩子先动手打他,所以宝宝才会抓他,家长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在纵容孩子的坏习惯,在孩子的面前树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所以这是家长的道德观的问题。甚至一些家长的配合家园合作意识淡薄,家长过度偏重于幼儿在园的智育发展和技能的提高、只在乎短期成效的获得,忽略了幼儿个体

13、的长期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系统性,这不仅左右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目标的制定实施,更制约了幼儿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三、幼儿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那些问题,我认为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是自身发展的主体,离开了幼儿自身的努力,德育是不会有效果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老师是传授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强调了教师应变“传授”为“引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幼儿则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即使是年龄小

14、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愿望和能力,只有在一个能得到承认、支持和获得自主活动机会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富有情感地、热切地、创造性地从事各种活动。更为可贵的是,将这种具有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扩展到教育的其他领域,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例如

15、: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 在平时教学中充分结合德育教育。日常生活中游戏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幼儿大都是在游戏中,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从而,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幼儿教

16、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秋游、节日庆祝表演活动)等。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比如通过参观公园,幼儿亲眼看到一条条小道通过管理员阿姨辛勤地劳动以及游客自觉地拾拣垃圾而变的整洁的情景,会深深地体会到保护环境清洁卫生的重要性,并更加爱惜环境;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幼儿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并用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家乡风貌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实际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习惯。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活动、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能使幼儿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