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578405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仅仅有“生活味”够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与“数学化”的问题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探讨的热门话题。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个内容,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这些概念,而用三个课时安排了生活中的比的内容,是想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翻开“生活中的比”的教材图,四个情境充分体验了教材“以生活为背景”的特点。比赛成绩、谁的速度快、水果价格、图形变大变小,四个情境无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的教学内容要上出“生活味”是很容易的事,但仅仅有“生活味”够吗?这样生活化的素材,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来?

2、这是我备课时及课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在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两个问题“买电器”、“比速度”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留了除法算式在黑板上,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断: 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看一看黑板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吗? 生1:都是用除法计算。 生2:它们都是两个数在相除。 师:对了,我们刚才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进行比较而解决问题的,那么像这样的形式在数学上还有一个名称,是什么呢?我们来请教一位师傅吧。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0页,自学课本当中的“认一认”,看谁学得最好? (学生自学课本,汇报时基本能说出所有的知识点。)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

3、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师: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说不出来,师提醒“比号不能写成冒号”、“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师:现在老师要考验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自学懂了。现在请你选择黑板上的一个算式说出比式,并跟同桌说说前项、后项、比值各是什么? (学生选择黑板上的算式与同桌交流,指定三名学生回答均能正确解答。) 师:好,刚才是让你们说一说,现在

4、要让你们动手写一写了。请你填空!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我试图通过情境引导学生退回“生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

5、学概念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而最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则是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 (生寻找“生活中的比”。) 生1:我发现了我们班男生28人,女生20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8:20。 生2:我发现了我们组戴眼镜的有6人,不戴眼镜的有4人,戴眼镜的与不戴眼镜的比是6:4。 师:你找到这个比有什么感受? 生2:戴眼镜的太多了,我们要保护好眼睛。 应该说,在“退回生活”与“进到数学”这对矛盾中寻找平衡,是在考验一位老师解读教材与驾驭课堂的智慧。这节课我做了些思考、也进行了尝试,但觉得还很肤浅,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也许只有在“退”与“进”之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

6、的含义,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