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56967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查字典数学网小编准备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

2、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解析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

3、形式表示出来.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

4、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四、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

5、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2、学法分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通过直线的点

6、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

7、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8、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9、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倾斜角斜率与轴平行;与轴平行.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

10、,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注: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定点,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练习:1.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

11、斜截式方程.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

12、是以数论形.练习:1.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1)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说明:平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平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平行.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

13、平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练习: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要点:(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

14、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15、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希望上面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能受到大家的欢迎!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