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51998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东方小学江玉光).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内的教学还要延伸到社会及家庭外的教学 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总有一些家长对我的课堂教学产生怀疑、误解。他们说:“我孩子在家多乖多听话,对一些事情看法是多么的聪明,怎么到上数学课上你对他的评价如此之低(计算算错,应用题不理解),考试如如此之差,期末考试差到十几分,平时在家表现不是很好吗?听完这些话我说,平时打电话,叫你到校都说没空,学生作业不看,不监督学生。总认为学生们自己能管好自己,到最后成绩出来说想不通。总的来说,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内的教学还要延伸到社会及家庭外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增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到完

2、整个性和诣成长的过程。按照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课堂”以及学生“学习”的外延和范围应该被理解得更加宽泛,同时,任何教学活动、教育活动应该从根本上被理解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就要求除教师之外,家长、社区成员等更多的成员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所以,“教学组织”的变革必然要求得到“协同教育”的支持。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不单一只靠教师辛勤劳动,如果家长在家中能对孩子进行监督,在家中能进行适当辅导(如在计算上,教师教算法算理,在家多做练习能养成好的计算习惯提高成功率,这样学生计算能力就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校是集体教育,在家是个别教育,家校协同作战,这就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一、家

3、校协同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独立的学校的产生基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教育与日常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并没有专门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独立的学校。人们劳动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和影响年轻一代的过程。生产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会分工走向精细化,不同的活动也就越来越专业,这就使社会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劳动门类。近代工业化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里,强化了社会的职业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密,从事不同实践的人类彼此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沟通越来越困难,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描述的其实就是这种社会状态。学校教育也是这样的一种专门实践类型。工业化的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校围墙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于封闭的

4、过程。只要看看我们目前的状况就不难知道,一般的社会成员其实很少真正了解师生在学校和课堂里的生活,更不用说直接的参与。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也是这样家长们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完全交给了学校。儿童在学校当中的生活与在家庭中生活差异巨大。在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眼中,学校是一个神秘的场所。教育民主化、社会化以及全民化、终身化的发展要求打破这种相互隔阂与分离,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合。上个世纪初杜威就明确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口号。与教育的社会化发展相适应的是社会的教育化水平的提高。在当代社会中,包括家长在内的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教育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他们愿意与学校

5、一起,共同承担起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二、协同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对儿童施加影响。从广义的角度说,只要有人的交流,就会有教育影响。但是,从传统的情况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前者主要是“自我教育”,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后者是以智育为主体的“给予教育”,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基于这一思想,学校这一教育场所,与其说是发展与每个儿童生活相联系的“自我教育”,还不如说是完全采取另一种形式单方面进行“给予教育”使他们成为“好的”市民、标准化的“职业人”。学校教育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近代社会不断地批评学校给予的学历无法保证就

6、是真正的学力,这种批评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了充分体现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的优势,不少教育家和学校都尝试过让学校教育“家庭化”。裴斯泰洛齐就曾经以斯坦兹孤儿院为实验基地,在那里同胞80个孤儿建立“纯洁而简单的家庭式的生活”,目的就是“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有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和亲切的人。”“我要用实验来证明,如果公共教育有任何真正价值的话,它必须模仿家庭教育的优点,”因为“假如公共教育不考虑家庭生活的情况,以及一切和一个人的普通教育有关的所有其他东西,它只会导致人为地和系统地阻挠人的成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

7、“校外之校”,是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积极地吸收家庭教育环境能够提供给儿童的有益的东西,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需要做出某种改变。针对目前我国的家庭状况以及特有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种改变尤其重要。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目前我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三代五口之家,孩子自然地成了家庭里的“太阳”。家长要么对子女娇惯溺爱,要么就是望子成龙,或者简单采用“棒头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家庭教育需要得到学校教育力量的支持。学校对儿童的影响有时是家庭教育无法实现的。三、课程改革对家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如果单纯从“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角度看,学校当

8、中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以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概而言之,一代“新人”应该是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参与社会生活的“生

9、活化”的个人。传统教育在对人的影响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儿童与生活的隔离。离开学校,才算“走上社会”学校和课堂成了一个“社会”以外的特殊场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年轻一代可能掌握了大量抽象的知识和技能,但却缺乏基本的生活素养,不能解决生活当中,这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回归生活”就要求消除学校与生活的距离,让学校生活与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相一致。“生活层面的一致性”是“协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生活当中的个人不是单纯装载知识的“容器”。如果教师把学校教育始终封闭在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方面,不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出发,“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就会产生“错位”。2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

10、生的价值体系正如我们深切感受到的那样,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渗透引起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时代,所有的教师都开始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依靠“课堂”已经很难完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环境”对于人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只限于学校,家庭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庭与教育系统的关系有时被认为是对立的关系:

11、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学校传授的知识可能与家庭的传统价值观相对立;同样,处境很差的家庭往往把学校看做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既不了解学校的规约,也不了解学校的用途。因此,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儿童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常常不太一致。比如,当学校希望儿童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的时候,一部分家长却可能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管。在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将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

12、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3课程改革期望通过协同教育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学校需要完成许多活动性课程的教学。单纯在学校的范围里不可能完成这些活动性的教学任务,家长的配合显得尤其重要。活动性教学要求孩子拓宽学习的空间,有很多学习任务需要在校外完成,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他们的帮助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有些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就会有部份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们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总之,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同、通过沟通来消除。所以说家校协同教育,就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整合。这是完美的教育模式,这是事半功倍的教育,我们要大力提倡。 新课程下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内的教学还要延伸到社会及家庭外的教学福州市东方小学 江玉光 20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