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516502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是1949年建国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十七年新中国文学概况的总体概述。它主要讲述什么是十七年文学,它的内容有些什么,性质和特征又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过,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语境下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并且介绍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让学生对十七年文学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和大概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十七年文学的定义与性质,以及它的主要特征、发展线索,并较为详细的阐述其政治化特征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表现包括评价问题。此外,对于十七年文学的当代评价问题,也是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适当了解评论界的多种不同观点,并懂得运用一分为二

2、的科学视角去看待十七年文学在当时以及现代的价值,重视“红色经典”的重读。 一、十七年文学的定义与性质; 1949年新中国解放以来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17年间的中国的文学创作被称为十七年文学。它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当时全国百废具兴局面的鼓舞下,文学界创作活跃,充满革命理想精神和战斗的激情。谱写革命历史,反映土地改革,表现抗美援朝,描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成为当时文学的基本题材和主题。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方面,广大作家极力于文学表现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各种文体和作品创作都继续获得繁荣。这种创作势头最后由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批判和林

3、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颁布,始被打断。 二、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政治化 (1)政治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政治化”的概念,本来解释如下:“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完全一致。不认识这一点,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是不对的。”但是文学庸俗政治化是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它成为一种话语霸权,武断的干扰它者自我主体的形成,让一切事物打上公式的烙印,在它者政治化的过程中,自身的特征被忽视甚至埋没,政治成为一种口号和姿态,文学为政治服务,沦为政治的附庸,丧失自身的艺术性

4、和纯粹性; (2)政治化特征的形成背景: 建国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是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文艺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这突出的表现在:1、1956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中心内容,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2、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新诗的发展道路所发表的意见。它对后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确立所起的奠基作用和影响。这是十七年文学政治化特征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 (3)政治化特征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文艺

5、思想在建国后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周恩来1959年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62年在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几次重要讲话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及其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发和丰富。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作的祝辞及有关问题的论述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扬光大和丰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播过程,第一、二、三、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即是政治化特征的形成过程; (4)政治化特征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点:1、“文坛三公案”: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

6、义观点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清算所谓胡风发动思想;2、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以及随后的扩大化的错误,对文艺界产生恶劣影响;3、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两次批判:1959年秋1960年夏,1963年1965年;4、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领域具体创作上的政治化烙印; (5)对政治化特征的评价; 文学政治化特征流露出明显的把文学当作宣传,当作政治的演绎来看待,严重的标语化、口号化倾向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在处理艺术与政治、真实性与倾向性、审美意识与非审美的功利观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双重的困惑和两难的选择。十七年文学的政治化,这既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有关系,又跟当时

7、作家的文化身份有关系。他们首先是革命家,是文化战士,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人,其次才是文学家、小说家,因此他们对文学的理解,他们的创作目的、创作心态都带着强烈的倾向性、功利性。“文学是宣传”、文学与其说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毋宁说更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实践和意欲,因此文学的政治化特征使得十七年文学变成“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这种困惑和两难选择在当时所谓“重大主题”创作的倾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十七年文学的发展线索: 主要可以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演变中体现出: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现实主义富于戏剧性的命运;2、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播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8、方法的确立;3、“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和现实主义的厄运;4、“大连会议”和现实主义重获生机;5、阶级斗争文艺观的演变和伪现实主义的风行。“两个批示”。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在小说创作上,建国初几年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不断涌现,1953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军事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等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更是红火,1957以后“两结合”创作口号经过提出与确立,出现了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在长篇小说创作浪潮中涌现出大量长篇: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等

9、。而短篇小说创作也得到了丰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等,都可以反映出十七年文学创作发展的线索。此外在诗歌、戏剧、散文等等领域也是如此。 四、十七年文学的当代评价: (1)批评的声音: 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盲视”几乎成为了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共同特征,这一立场完全可以用八十年代流传极广的“断裂论”加以说明,即所谓新时期文学“接续”了被中断了数十年的五四文学传统,使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或者说使文学回到了个人。“文学的归来”意味着一个先在的前提,那就是文学曾经

10、“离开”过五四文学代表的文学自身。在显然并非科学的当代文学范畴中,这种离开了“文学自身”的非文学的阶段当然不言而喻,指的是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概念化、公式化、政治图解化与艺术创造力的低下一直为评论界所诟病。 (2)一分为二的评价: 看待十七年文学我们也同样应该持有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实际上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十七年文学乃至文革文学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现代性范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就当代文学而言,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不但没有割裂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关联,相反,它们成为了沟通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桥梁。新时期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五七族”作家群和“知青作家群”,他们的创作

11、与其知识背景、文化结构、精神资源恰恰是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主潮其实深深打上了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印迹。比如反思文学无一例外地建构政治和道德化的主题,充满着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出发点是五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的是十七年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遗憾的是,有关十七年文学文学史意义的讨论仍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它常常会被人理解为一种非学术的政治表态。事实上,探讨十七年文学的意义,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十七年文学对于新时期文学,非常近似于晚清文学之于五四文学。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提出类似的追问: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 (3)“红色经典”的重读: 十七年文学

12、间产生一大批反映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斗争史的文学作品,我们习惯的称之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与几代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原创人员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分不开的,在当时语境下,它被看作是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红色经典”的作品都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因此不可避免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痕迹,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展现生活情趣不够充分。但客观的说,这些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象林海雪原、沙家浜等,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着其艺术价值的。 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出现了对“红色经典”的重读呼声。任何一个产生过广泛影响

13、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必会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层面,因而产生新的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再创造活动,如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出新的解释和新的造型,完全有可能开辟出新的审美境界。“红色经典”的被重新发现,改编者日众,至少说明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仍具有某种生命力,并不是被扣上一顶伪现实主义或伪浪漫的帽子,就可以打入冷宫。在一些红色经典中,主观与客观,世界观与创作,作家宣称的主题与作品实际的形象系统,错误的观念与鲜活的人物,虚假的矛盾与有血有肉的细节,以及当时的审美风尚与现在的审美趣味之间,可能会构成多重价值的内在矛盾。它们可能因为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而使其艺术世界显得狭窄,甚至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直接

14、影响其真实性、深刻性,但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当时是怀抱深厚的阶级感情,拥有丰富而切实的战争生活和实际生活体验的,他们掌握活泼的群众语言和来自生活深处的感人故事,以至可以冲破观念的硬壳在今天仍具备某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所以对于“红色经典”重读,在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重点难点: 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 新文学的两大主题是对未来中国现代性的思考与对古老中国家园印象式的依赖,但是由于阶级斗争的观念,加上美学风格的差异,这在十七年文学的主流中发生了断裂,文学的本质特性在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政治化创作倾向中严重消失。当时的文学创作流于公式化,图解化,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和革命思想的传声筒。政治化是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

15、征,它直接决定了十七年文学的其他发展和命运,需要重点加以分析掌握。 教学指导: 讲授 本章在讲述中要注意讲清在十七年文学那个特定年代的背景下当时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主要特征,并教会学生在当代的语境下独立客观的看待十七年文学的过失与成就,不搞一棒子打死,还原历史语境,深入了解并分析当时各个题材领域的创作情况,懂得政治化的深切涵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宽泛地说,十七年文学整体上都与“重大主题”有关,这与当时把文艺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分不开的。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历史发生一次整体性的巨变,“解放了”的心态赋予人们一种全新的看取现实,构想未来的目光,也带

16、来一种新的历史意识。在“断裂”、“告别”的年代,要求有一种断裂、告别的文学。新的国家制度奠定并规范着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框架,作为类型学意义上的“重大主题”文学便是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展开。事实上,党的文艺路线、文学规范的确立,对文学的调控和领导,常常通过“重大主题”文学的提倡和推展来实现,而文学的“代言性”价值,也以此来达成。“重大主题”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要求文学在一种新的国家意识下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新书写,要求作家按照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处理好政治与文学、理想与现实、个人和集体等等一系列关系,通过表现现实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来改造和塑造(作为读者的)人民的现实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因此,十七年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指导思想,便体现为强调写与社会政治运动密切相关的题材,必须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