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513692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建筑总结题目.doc(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含嘉仓(2001年):隋大业年间所修粮仓,位于东都洛阳城的北部。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城墙环绕,有城门四座,总面积约为43万平面米。仓城西北为管理区,东北和东南是密集的粮窖。现已探出的为287个,按其排列情况来看,应为400多个。仓窖本身均为口大底小,窖口一般为椭圆形,窖底和窖壁都经过细致的加工,底壁平整圆滑。修成后经过防潮处理,一般为五步。第一步在窖底垫上一层干燥的土,然后夯实。第二步再用火烤干。第三步在经过火烤的窖底和接近窖底的窖壁上涂抹一层12毫米厚的由红烧土碎块、碎碳渣、烧后的灰烬以及调合剂的混合物,起到防潮的作用。第四步是铺设木板或草。最后一步是在木板或草上垫谷糠,在谷糠上

2、再铺席。窖顶是密封式的。含嘉仓的修建和贮藏技术表面隋唐时期在修窖技术、防潮处理、密封藏粮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2、澧县城头山古城(206字):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城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城址由护城河、城垣、城门和城内夯土台基等几部分组成。现保存西城壕和一段东城壕。城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城垣基本呈圆形,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内中心较高,周边较低。东门具有排水功能。城内西部近中心部位是一片地势较高的夯土台基,北高南低。该城绝对年代约为距今4800年,使用至屈家

3、岭文化晚期或更晚。3、南禅寺(2003年):中国唐代佛教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20公里李家庄西侧土岗上。坐北向南,东西51.3米,南北60米,面积3078平米。寺内正北面大殿三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其他东西配殿、地藏殿、山门等,皆为明清重建。大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殿四周施檐柱12根,皆圆柱,殿内无柱,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洹北商城(2004年):洹北商城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其西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二者略有重叠。城址略呈方形,南北

4、长公里,东西宽公里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 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显示出我国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征,是城内核心部分。其南北长米以上,东西宽远不止米。宫殿区内现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基址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即著名的一号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城址北部(宫殿区以北)近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间。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略晚于郑州早商文化,早于传统意义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因而这处商城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5、阙(2008年):阙是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

5、、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成对地建造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阙始于西周,兴盛于西汉,唐宋衰落。一般以石筑成。由基座、阙身、小楼三部分组成。它分列左右,中间形成缺口,故称为阙。建筑形式分两种,单阙和旁附子阙的子母阙。每种又有单檐和重檐的区别。其结构分为仿木构型和土石型。高颐阙为仿木结构的代表,太室阙为土石型的代表。我国保存至今的石阙基本完整的有25座,重要的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冯焕阙、沈府君阙、高颐阙等。6、曹魏邺城(2008年):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2.5公里处,是曹操于建安九年在此营建的城市。该城略作西北东南向,平面为长方形,东西约3000米,

6、南北约2160米,南面开三门,北面二门,东西各一门。采用新布局方法,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将宫城、苑囿、官署集中于南北中轴线北部,住宅区位于城南,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北魏洛阳城以及唐长安城皆沿用此布局方式并有所创新。7、独乐寺(2010年):中国古代佛教寺庙,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现存辽代建筑有观音阁和山门。观音阁居全寺中心,山门在阁正南方,建年约与阁同时。观音阁面阔5间,进深4间,外观2层,实为3层,上复单檐歇山屋顶,属殿阁型构架。阁内现存塑像8尊,主像为观音立像,高1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阁内下层四壁,布满壁画,内容为十六罗汉、神话故事

7、等,是中国壁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单殿庑殿屋顶,两次间内外各有一力士像。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28次地震,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走闪,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营造法式(2011年):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作者李诫。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之下,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营造法式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

8、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9、中岳汉三阙(2012年):少室阙、太室阙、启母阙的并称。少室阙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少室山麓。坐东南而向西北,由台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阙顶损毁严重,阙身各壁浮雕60多幅画像,有蹴鞠图、马戏图、斗鸡图、虎、玉兔、铺首衔环和驯兽等图像,雕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阙上原有铭文,多数剥损严重。1972年按原状进行了修复。启母阙是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讳,曾名开母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北太室山南麓的万岁峰下。为土石型子母阙,阙身现高3

9、.18米,子阙顶已不存,两阙相距7米,阙身各壁浮雕宴饮、驯象、幻术、斗鸡、郭巨埋儿等60余幅图像。阙上有小篆体铭文,下半部完好,是汉代书法的精品。铭文记载了大禹治理洪水的内容。太室阙是东汉嵩山太室祠庙神道阙,位于河南登封中岳庙南,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坐北向南,分东西两阙,每阙又分母阙与子阙两部分,全为石结构,是土石型阙的代表。由台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湮没地下,共2层。阙身由8层石条砌成。各面以减地技法雕刻亭阁建筑、铺首衔环、车马出行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画像。阙顶作庑殿式,雕出正脊、垂脊、屋面瓦垄以及椽子等。脊端雕柿蒂纹瓦当。阙身刻铭剥蚀严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10、物保护单位。10、干栏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其中河姆渡遗址的遗迹最为丰富。建筑方法是先把成排的木桩打入地下,木桩在地面以上的高度为0.81米,上端以榫卯与地梁相接,地梁之上为木板,木板之间采用企口的方法严密拼接在一起,构成了平整的居住面,然后再于居住面上起立柱、架梁、盖顶,建起木构架房屋。干栏式建筑主要为防潮湿而建,各地发现的干栏式房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11、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

11、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12、斗栱: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组合,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迭装配而成。只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

12、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其他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栱的层数就越多。至迟在周初期就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到汉朝,组成斗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13、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木构佛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里。建于辽清宁二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达的古代木构建筑。是高层木构结构的划时代代表作。木塔位于佛宫寺的中轴线中部,构成以塔为中心的寺院总体布局。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外观是5层6檐,最下层是重檐,保持了中国固有的楼阁特色,是

13、楼阁型塔,是方形木塔的进一步发展。因采取八角形平面,使应力分布比方形均匀,同时改变了早期中心柱、墩的做法,采用连接内外槽所构成的筒型框架的结构方式,争取了中部空间,便于布置佛像,提高了塔身的抗弯、剪能力。应县木塔是把实用、结构与建筑造型统一起来的一个典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南京报恩寺磁塔:报恩寺塔,坐落在南京中华门外的故长干里。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女贡妃,费时近二十年,在此建造了大报恩寺和九级琉璃宝塔。大报恩寺塔曾经被称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外观全部是白瓷砖和五色琉璃瓦。大报恩寺塔极其雄伟壮观,永乐皇帝封它为“第一塔”,欧洲人称之为世界奇

14、观。 大报恩寺塔这一中国历史上举世无双的琉璃宝塔在金陵城外雄峙了四百多年,直到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只剩下一塔顶盘和若干琉璃瓦构件。15、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以北京民居为代表。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在中轴线上,两侧为东西厢房,对面为倒座,呈“口”状。布局对称均齐。一般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门内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苫(shan)背极厚,上铺阴阳瓦。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或土坯墙。前檐下部为坎强,上部为窗。室内多为砖墁地。至迟到汉代,四合院已逐渐形成,唐宋时开始广泛使用,明代已趋完整,现存的四合

15、院大多建于清代。16、洛阳珈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17、大明宫含元殿:唐代长安城重要宫殿, 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现存殿址台基。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 都在其北侧

16、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3条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长78米 ,当时称为“龙尾道”。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能含元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在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18、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