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复习 (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51339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复习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构造复习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构造复习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构造复习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构造复习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造复习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复习 (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题:1. 如何识别&研究断层6.1 构造岩石标志+ 断层破碎带, 挤压透镜体, 各种断裂岩;+ 构造强化带, 包括岩层产状突变、节理化、劈理化带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6.2 地层重复缺失断层两盘出现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横断层可以造成褶皱核部的宽度变化和枢纽位置的错动。6.3 岩相厚度突变 不同的岩相带通过断裂相互接触6.4 岩浆活动标志6.5 地貌水系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带状分布,水系的标志;6.6 地球物理标志重、 磁、电与地震探测(地面的、遥感的)6.7 地球化学标志通过测定元素异常的带状分布来识别断裂.7.1 断层面的产状

2、+ 根据断层面在地表出露线、即“V”型法则 判别;+ 隐伏断裂产状根据钻孔、或者地球物理资料判别;+ 同斜紧闭褶皱带、劈理化带以及构造透镜体判断;+ 断裂产状空间上会发生变化,为波状或台阶状;7.2 两盘运动方向1)根据两盘地层新老关系2)根据断裂两侧牵引褶皱3)根据断裂面上的擦痕和阶步+ 由深、粗的一端向着细、浅一端,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早期擦痕往往被晚期擦痕掩盖或者抹去;+ 正阶步面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与反阶步所示方向相反;4)据断裂派生的张节理与一组剪节理判断5)据断裂两侧小褶皱、以及断层角砾岩判断6)利用上述标志判别断裂运动方向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期断裂叠加、改造与破坏作用;7.3

3、断层规模分析+ 确定断裂沿走向延伸的长度、沿倾向延伸情况;+ 确定断裂的空间组合展布样式;8.1 断裂时代确定+ 根据被错断地层、以及不整合覆盖关系;+ 根据断裂泥或者假玄武玻璃的年代;+ 根据断裂中充填的岩墙或岩脉推测;+ 对于重力作用引发的重力滑动断裂,可以根据卷入断裂的最新地层以及未被切穿的上覆最老地层来判断;8.2 断裂多期活动8.3 同沉积断裂作用多发育在盆地边缘,规模以大、中型为主;+ 一般属于走向正断裂,剖面上呈上陡下缓凹面向上的铲状;+ 同一地层在下降盘明显增厚;+ 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 上盘常发育逆牵引背斜构造;2. 论述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到顺层挤压

4、力作用而形成的褶皱, 这时,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 纵弯褶皱的发育机制1. 在地表弹性条件下,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2. 在地下较高温压的条件下,在小应力长期作用下,不同岩层应看作粘性各异的固体而发生变形的,岩石的粘度在变形中起主导作用。3. 粘度较大的岩层在褶皱发育中起着骨干作用, 这种岩层称为能干层或强硬层. 1.1 单层褶皱发育机制要使强硬层发生纵弯曲,必须克服两种阻力,一种来自强硬层内部外弧拉伸、内弧压缩的阻力,另一种由于强硬层弯曲、推开上下软弱层而引起来自软弱层的阻力。前者趋向于形成最大可能的波长,而后者趋向形成尽可能小的褶皱波长、波幅。这时按照最小功原

5、理,岩层将选择一中间值作为最容易褶皱的初始主波长Wi:(1)褶皱主波长与强硬层厚度、与介质粘度比有关,而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无直接关系。(2)主波长与强硬层厚度、以及介质粘度比的立方根呈现正比关系。岩层的粘性愈大,厚度愈大,那么形成褶皱的波长就愈大。 强硬层与介质的能干性差大(粘性比50)强硬层特点:(1) t1,形成波长/厚度大的褶皱, 顺层缩短忽略不计, 扩幅速率大。(2) tm,褶皱向上扩幅速率降低,两翼岩层向轴面旋转,翼间角变小。(3) tn,随着应力持续,翼部旋转可能超过90,形成肠状褶皱。 强硬层与介质的能干性差小(粘性比褶皱接触应变带强硬层,顺层缩短显著,扩幅速率小,多形成尖圆形褶

6、皱,最终的褶皱波长小于初试主波长。2)1/2小、n中等的条件下,即粘度差小,强硬层接触应变带相互重叠强硬层,褶皱相互影响,多形成压扁的平行褶皱,软弱层变形强烈,物质向转折端集中;3)1/2小、n小的条件下,即粘度差小,强硬层之间软弱层很薄,可以近似为同一强硬层岩系强硬层,普遍发生压扁而不显示特征的主波长。4)1/2大、n大的条件下,即粘度差大,且强硬层间距褶皱接触应变带强硬层,顺层缩短小,扩幅速率大,形成协调褶皱;继续压扁,褶皱增高、紧闭, 强硬层形成1c型褶皱,软弱层形成顶厚褶皱。5)1/2大、n中等的条件下,即粘度差大,强硬层间距2)岩层组合1) 强硬层以中和面形式褶皱形成IB型平行褶皱,

7、 褶皱后继续压扁后形成IC型褶皱;2) 远离接触应变带, 韧性介质以均匀压扁为特点, 形成平行于褶皱轴面的劈理; 3) 在接触应变带内, 软弱层、强硬层形成特有的应变型式与劈理分布。 4)在强硬层内上部形成顺层劈理,下部显现正扇形劈理;在强硬层内侧,软弱层形成反扇形劈理和顶厚褶皱,外侧软弱层形成三角形劈理样式和中性三角区。5)应变轨迹图能够解释接触应变带内、 外强硬层与软弱层的劈理分布样式。 对于软、硬相间褶皱岩层, 在横过层理时劈理方向往往发生改变,这种现象为劈理折射.4.2 低韧性差, 平均韧性大的岩层组合1) 在褶皱前整套岩系顺层压扁缩短, 应变椭球体压扁面垂直于层面, 形成直立的劈理带

8、.2) 当强硬层形成平行褶皱时,随着变形的继续,这时强硬层多形成正扇形劈理,而内侧软弱层为反扇形劈理;3) 随着压扁加剧,劈理向平行褶皱轴面的方向旋转,形成密集平行的轴面劈理以及尖圆褶皱。4.3 劈理的构造指示意义判断褶皱形态与岩层面向1) 褶皱转折端,劈理与层理近于垂直; 在两翼,劈理与层理斜交。由此说明褶皱存在。2) 在正常翼,劈理与层理倾向一致,且劈理倾角要比层理陡,为正常层序;在倒转翼,劈理倾向与层理一致,但劈理倾角要比层理缓,为倒转层序。由此判断背斜还是向斜。3) 对于劈理再次被弯曲的褶皱,不能简单用上述关系来判断,还要结合层面等构造。15纵弯褶皱作用A.单层或彼此很紧密地粘结成为整

9、体的一套岩层,在纵弯褶皱过程中通过外侧伸长、内侧压缩而发生弯曲,内外侧之间有一个既无拉伸也无压缩的中和面。这种褶皱作用称为中和面褶皱作用。B.彼此粘结不很紧密的一套岩层,在纵弯褶皱过程中通过层面之间的滑动而发生弯曲,这种纵弯褶皱作用称为弯滑褶皱作用。特征是:(1)褶皱的各层仍基本保持原来的平行关系,而没有明显变薄或变厚,;(2)由于层间滑动,往往在转折端造成空隙现象;(3)各硬岩层间塑性岩层,往往形成层间的小褶皱。不仅层面之间发生滑动,而且在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的,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特征:(1)大多发生于脆性岩石之间的塑性层内(泥灰岩、岩盐等);(2)层内物质流动一般是从两翼流向转折端,因而形成顶厚褶皱;(3)由于层内物质塑性流动,往往形成线理,流劈理或片理等流动构造现象。纵弯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平行主压应力的方向缩短,垂直主压应力的方向伸长,即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体越扁,褶皱就越紧闭。在纵弯褶皱形成中,因压扁作用产生如下现象: 1.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转折端变厚。 2.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合时,褶皱翼部脆性岩层往往拉伸成石香肠、构造透镜体。韧性岩层产生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