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生态建设.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51275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和浩特生态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呼和浩特生态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呼和浩特生态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生态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和浩特生态建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和浩特生态建设:满目葱茏不是梦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看这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如何?森林覆盖率是否接近40%?而我们国家追求的目标也在30%以上。 在呼和浩特“十一五”规划中,“30%”的森林覆盖率早已将首府未来的城市蓝图绘就打造国家级森林城市。 呼和浩特已成功打造“中国乳都”,并已入围全国百强城市前50强,这就昭示着这个城市在集聚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在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久居呼和浩特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前些年,一春能刮十几场的沙尘暴如今屈指可数;一夏因水土流失而引发的山洪暴发现象如今几乎不再看到。 树多了,山青了,天也变蓝了。多年不见的狼、狐、獾子、鹿等动物重又

2、在山野出没。人与自然开始和谐相处。 一组用辛勤汗水和万般辛酸换来的数字着实让人感动! 呼和浩特:5年间,新增造林面积相当于过去50年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 5年间,大青山干旱阳坡重披绿装,让50年未完成的事业初见成效; 5年间,退耕还林一项工程就让首府农村13万农户、50万农民解决了吃饭问题; 5年间,将100多万只山羊赶下山,全面实行禁牧,森林植被恢复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还要多的速度增长; 5年间,流经呼和浩特区域的黄河泥沙输入量由5年前的1.1亿多立方米锐减到如今的不足7000万立方米; 呼和浩特,“初步改变首府生态面貌”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面对一春十几场的沙尘暴,首府人再不能冷静旁观了。是责

3、任,也是义务。挑战大自然,“大干三年,基本改变全市生态面貌;苦干三年,初步建立首府绿色形象”,“生态市”建设战略构想形成。 2000年前的土默川平原,生态建设虽然有一定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建设没有一个科学定位,再加改革开放之初,国有林场放开后,林场职工一直以砍伐为主谋求生路,林业发展严重受阻。同时,人为开垦和过度放牧,诸如大青山区和丘陵地区100多万只山羊肆意散养,使得呼市地区的生态植被严重破坏,给土默川平原原本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连年开春数场肆虐的沙尘暴已向首府人民敲响警钟!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首都,为京津塘地区打造绿色生态保护屏障。这已不是首府人自己

4、的事情,是整个国人共同的责任。 强烈的责任感敦促着首府人立即付诸行动,请专家,搞调研,“大干3年,基本改变全市生态面貌;苦干3年,初步建立首府绿色形象”。首府人响亮提出“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用10年时间使全市新增林地面积4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7.48%提高到27.38%;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以上按照“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呼市地区的生态治理开始划区分块集中治理,从南到北,一个绿色蓝图圈定。向南,清水河县、和林县低山丘陵区域治理,重点放在黄河流域的治理;向北,对大青山区域提出全面综合治理,对大青山以北的武川县进行风湿沙化治理;向西,对土默川平原进行绿化治理,对土左旗

5、、托县重点进行农田林网建设;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辟绿色通道工程,对呼市境内的县道、国道、省道全部实行绿化。 首府“生态市”建设目标圈定的同时,适逢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呼和浩特也争取到了国家开发西部的生态项目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等,为首府生态建设全面展开增添了活力。至此,一场与大自然抗衡的鏖战拉开了序幕。 以点带面,示范推进。奇迹在抗衡中诞生:大坑整地,营养袋深埋造林。将100多万只羊赶下山全面实行禁牧,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依靠科技支撑,“两率”在大旱之年创下奇迹 1999年初春,伴着遮天蔽日的沙尘暴,首府人开始挑战大自然,以十年九旱、水土面积流失比较严重的清

6、水河县为试点,拉开了生态建设的序幕。“大坑深坑整地,营养袋适当深埋造林”。春寒料峭中,清水河县的平顶山头,南山生态工程在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中启动。长200厘米、宽80厘米,深60厘米的水平沟及“鱼鳞坑”从县委书记到机关普通干部,每人至少100个,广大群众投劳投力,整整一年时间,30万亩的整地工程首战告捷。这是一项怎样的工程啊!从山底到山顶,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漫山遍野星星点点,整个山体仿佛披上了“鱼鳞甲”。 这一年,在全市秋季农村经济工作观摩会上,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鱼鳞甲”,前来观摩者无不震惊:“这不是用锹、用镐刨出来的工程,是用心血、用汗水绘制而成的艺术珍品” 随即,这一成功经验被广泛推

7、广开来。 2000年5月18日,全市大青山前坡治理紧急现场动员会在土左旗召开。“全民总动员,决战70天,坚决打胜沙源治理第一仗”的响亮口号撼天动地。自此,拉开了全市生态市建设的序幕。生态建设指挥部的帐篷扎在了半山腰。全市5.5万名干部群众身背干粮、肩扛铁锹、镐头挺进大青山。浩浩荡荡的造林大军在红旗招展中走向山头;万名共产党员肩扛镐头挥汗如雨奋战在大青山上,近2万名共青团员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义务整地行列。就连栖息在城郊结合部的进城务工的“流动大军”也放下手中的生意活儿,扛锹、拿镐走向山坡 人定胜天。仅用50天时间,就使整地战役全线告捷,提前超额完成当年任务 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鼓舞下,青城人民用

8、血汗一点点、一片片浸染着首府的绿色。 2001年,百年不遇的干旱中,首府人背水上山植树造林。大青山前坡山高路险,水车无法通行,广大干部群众就背水上山。每人30公斤的一桶水,一天要背五六趟。大青山呼和浩特段,东西132公里长生态线轰轰烈烈植树造林场面全面铺开。这一时期,首府人探索出一条适宜于呼市干旱地区典型的造林模式。采取营养袋、“菌根菌”苗、生根粉、地膜覆盖、抗旱枪浇水等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苗木生长量。大青山前坡项目区内当年造林成活率就达到了85%以上,保存率也在80%以上,苗木生长量较常规造林提高30%左右。 也许是首府人撼天动地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迎来了风调雨顺的2002年。本

9、着“治满治严”的原则,首府生态市建设进入了大规模的植树年,义务植树大会战,专业队伍常年干的格局形成。同时,全市退耕还林工程由过去的两个试点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向全市9个旗县区全面推开。几年来,光退耕还林236万余亩的工程,就让近13万户、50万农民有粮吃,并成为扶贫济困、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产业化的得民心工程。 2003年,首府地区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山前山后,项目区林立。随之,大青山区30多万只羊、丘陵区80多万只羊被赶下山。全市范围内实施禁牧,围栏封育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 这一年,呼和浩特在自治区政府林业生产综合评比中已是“四连冠”。“生态市”建设初具成效,10年生态

10、建设任务改为7年来完成。 5年新造林面积相当于过去50年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80%以上的保存率使大青山干旱阳坡重披绿装,让50年未完成的事业变为现实。“初步改变首府生态面貌”的目标基本实现 2005年底,国家林业局专业技术核查组一行来到呼和浩特地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态建设抽样检查。在大青山干旱阳坡最后一个项目区检查,站在1米多高的松树林中,他们不约而同发出慨叹:“奇迹!简直是奇迹!”他们慨叹,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投资、投力治理的大青山生态工程未果,没想到在这一代林业人手中变为现实。他们给呼和浩特近年来的生态建设下的结论是:“规模大,工程质量高,成活率、保存高,整体植被恢复效果凸显”。 翻开首

11、府“十五”时期生态建设的工作总结,一组数字让人怦然心动:5年间,呼和浩特新增造林面积450余万亩,相当于过去50年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其中,人工造林就达332万亩,森林覆被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由1999年的17.77%增加到2004年的20.69%。呼和浩特林业建设连续6年获自治区全优奖。 人们没有忘记,2005年夏天,截至7月20日前,呼和浩特没有一场降雨,受到1999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威胁。尤其是大青山干旱阳坡一些沙棘、山杏等灌木叶子已开始脱落。但在进入7月底雨季来临前,项目区内的苗木居然保住了。全市范围内的新增林地也安然无恙。市林业局局长张赢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生态建设成果为什么在大旱之年基本上靠自身能力抗过去,这主要得益于科技兴林的结果,得益于抗旱造林技术的大力实施。 眼下,首府生态建设已进入全面管护期。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森林防火工作正在扎实推进。首府生态建设已不再是单单追求生态效益,早已与正在进行中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同广大农民的增收直接挂钩。如何加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正成为眼下首府生态建设继续推向深入的关键所在。随着首府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首府生态建设正在向“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迈进。(文魏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