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下的难民.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51176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制下的难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体制下的难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体制下的难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制下的难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制下的难民.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体制下的难民 摘要:在现今教育机制官僚化、学术环境行政化、学校扩张盲目化、学校建设急进化、教育资源集权化的教育体制下,大学学生早已从象牙塔走出堕落成生产流水线上不合格的半成品。关键词:体制、弊端、政府干预 正文:“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刘尧,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我国古代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当时私学在各地兴起,其中最突出的是孔子所办的私学。孔子并由此被认为是创办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先驱。到了近代,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文鼓励富商绅士创办新式学堂,这促进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我国社会

2、摆脱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政府当局提倡建立新式学堂并鼓励私人办学,私立高校由此得到较大发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我国私立高校有64所,学生40581人,分别占公、私立高校和学生总数的34.6%和31.5%。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有高校227所,其中私立高校69所,占总数的39%。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公办学校,于1951年将全部教会大学收为国有,1952年将其他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至此,中国进入国家包办教育阶段。久而久之,人们意识到这样政府一手包办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政府无法将教育一手包办。于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政府开始鼓励民办教育。但是,至今为止,教育仍基本上由国

3、家包办,民办大学只是中国大学中的凤毛麟角,并且生存空间十分狭小,仍旧依附于公办大学。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曾经,我们称学校为象牙塔,因为它与现实社会脱轨,但那时的校园却是单纯的,而如今,大学学生早已从象牙塔走出堕落成生产流水线上不合格的半成品。社会上对大学的非议越来越多,教师在堕落,学生在堕落,我们的校园在堕落。而我们在这堕落的校园里挥霍青春,消磨斗志。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而这种状况的形成,归根到底,是我们

4、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第一,教育机制官僚化。学校早已不是单纯的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大学成了一级政府,学校即是官场。行政权力取代了学术权力,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校长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命,并与行政等级直接挂钩,校长官员化。因此,校长需要的是对上级的服从,而不是真正从学校利益出发,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这样就导致高校严重缺乏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学校领导需要花费大部分的精力与上级搞好关系,开会、应酬。假使如此,又如何能够投入精力专心办好学校呢?第二,学术环境行政化。从校长、副校长到院长、教授、副教授.等级森严。大学的教授,在学术面前,是极其不平等的,他们在学术上的发言权,有着天壤之别

5、,这样的等级制度,最终只能阻碍知识的创造,压制人们的创造性。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也采取行政管理办法,教育配置权并不掌握在拥有治学权的教授们手上,以致于在如此的教育体制下难以造就真正的教育家,而真正造就的只能是校园中的政治家。现今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有充足的理由来论证自己的想法,你能完美地自圆其说,可是,你的观点是错误的。专家、教授可用自己的观点标尺来判你的观点死刑。”学术环境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缺乏自我思想的表达。第三,学校扩张盲目化。我们会发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早已不适应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现如今身边的大学生早已经多如牛毛,但是现代高等教育所

6、培养出的大学生却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究其根本,是由于大多数的大学不顾社会需求盲目进行扩招,不断增设专业,全然不顾自身现有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越来越同质化。试问,如此情况下,又如何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培育真正高质量的人才?专科院校热衷于专升本,一般本科院校不断增设专业,忽略自身特色,立志于建立综合性大学。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可以为学校甚至为学校的领导阶层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如此一窝蜂的培养方式,只会造成大学生群体的有量无质。殊不知,社会需要分工,这就需要学校找准自己的定位,建设学校培养人才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如果盲目跟风,管理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都一致,那

7、么输出社会的人才又如何会有自身特色、自己的位置呢?第四,学校建设急进化。在我们试图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我们走的是简单的“量化”道路,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似乎一流大学也可以靠数字堆积,不断大幅度地提高论文数量,扩大学生规模、校园规模,甚至违反教学规律。我们要建造一流的大学,这个愿望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从基础做起,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第五,教育资源集权化。目前,大学的经费是靠政府拨款的。这种拨款体系不规范、不科学,以致于缺乏应有的公平性。大学为了多拿到些款项,蜂拥而至的进行各项评估,领导们再也不能专心学术,专心高校管理,而是忙着跑关系,拉款项。这样的体制难以造就真正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就无法造就真正的大学生。于是,寒窗苦的12载的我们就成了这体制下真正的难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