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态规划.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511118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生态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吉林生态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吉林生态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吉林生态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吉林生态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生态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生态规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市域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4.5%;总人口448.5万人,人口密度为165人/平方公里。吉林市属于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全市农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土地肥沃,宜于农耕,人均耕地面积0.15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种43种,潜在价值为1053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有镍、钼、铁等9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有人参、贝母、木耳、山野菜等1300多种,野生名贵动物有东北虎、梅

2、花鹿、黑熊、林蛙等40多种。 吉林市是全国少有的水资源丰沛的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38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全市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372条,均属松花江水系。第二松花江纵贯南北,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均位于域内,三湖总库容达178亿立方米,总有效库容135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总量的38%,其中松花湖总库容达108亿立方米,湖面面积550平方公里。 吉林市旅游资源丰富,中心城区四面青山环抱,松花江如玉带从市区呈“S”形蜿蜒穿过,城市山水风光独具魅力;不冻的松花江造就的冬季雾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为国内四大自然奇观;距市区仅26公里的松花湖,

3、山清水秀,为国家4A级风景区;朱雀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内少有的位于城区内的森林公园;吉林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吉林市生态资源潜质虽然较好,但由于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使市域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采育失调,林分质量不合理,森林质量下降,中幼林比重近70%,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较弱;耕作区农业长期连作,土壤肥力下降较快,加之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矿山开采秩序不尽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有加重趋势,矿山生态恢复难度较大;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全市流域内二松干流和辉发河、蛟河等支流的42个地表水控

4、制断面中有38%已丧失使用功能,水源江段能够达到饮用水功能要求的仅占23.5%,松花湖已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尤其突出的是中心城市大气、水体、噪声、固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改善。目前,吉林市城区空气质量区域达标率仅40。哈达湾工业集中区内铁合金、水泥等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老化落后、污染处理设施不健全,企业污染超标排放严重,致使区内大气环境质量常年处于类甚至劣类水平,直接影响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城市污水处理水平落后,全市仅江北化工区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吉化污水厂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市区内排水设施不健全,雨污合流现象严重,江南及老市区的相当一部分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源江段。区域环境噪声普遍超标。生活垃

5、圾未真正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建设各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一定差距,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仅5.7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5.72平方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当前和长远发展,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吉林市生态市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全球绿色文明蓬勃兴起,对发展生态经济提出了要求。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生态城市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确定为战略目标。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被打破,绿色壁垒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的

6、刚性制约,这将促使我国必须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并加快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绿色文明将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生态市带来了机遇。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一项基本战略,国务院先后批准琼、吉、黑、陕四省进行生态省试点,国内一些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绿色产业上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也为我们建设生态市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战略决策,并将在规划、政策、

7、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措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已将我市和长春市确定为特大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随着两市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强化,吉长经济密集带在全省和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建设生态市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有所提升。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

8、文明程度正在提高。全市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8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元。 综上分析,吉林市生态资源潜质较好,生态环境可恢复性较强,具备了生态市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基础条件,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在30年内实现建成生态市的宏伟目标。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和建设吉长生态经济带的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积极建设优良环境,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绿色

9、产业,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人、自然双赢式发展。 坚持非均衡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建设吉长生态经济带,在生态市建设中率先跨越。 坚持以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坚持城市生态建设优先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综合规划,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趋向高效运转和动态平衡,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10、。 坚持生态文化先行的原则,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型社区。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市建设。 (三)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和任务 通过30年努力,把吉林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明开放、环境优越舒适的现代化生态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国内发达城市行列。 主动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自然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

11、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以综合治理现有各种污染源为重点,以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为重心,加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带动市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使全市优质生态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城乡人居环境。 全力推进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把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加快城镇化步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发展协调的生态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倡导绿色文明,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使全市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综合素

12、质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人民生活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2、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远期提高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期,2002-2005年。 主要目标:用四年时间搞好生态市建设的开端和布局,初步建立起具有吉林市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到2005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8%,水土流失率低于15%,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60%、70%、6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域人口规模达到47

1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主要任务: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建立起绿色产业主体框架。推进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健康产品等名牌产品。重构工业发展体系,加快化工、汽车、化纤、冶金等传统产业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景点、线路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全面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大交通走廊,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大

14、力发展公用事业,提高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水平,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实现富裕型小康标准。 恢复、建设全市生态系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搞好以松花湖流域为重点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建设与保护,对重点污染源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域实施有效的工程性整治。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全面实施“清水绿带”工程,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三湖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 全面启动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重点城镇规划,着手实施跨行政区域的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

15、施建设,围绕发展农业、旅游、汽车、化工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吉长两市经济合作。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人才支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切实转移到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上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适应生态市建设的各类人才。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应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营造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5年。 主要目标

16、:用大约10年的时间,使生态市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开始呈现良性循环。到2015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土流失率低于1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4%;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80%、85%、8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域人口达到5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生态城镇达到全市城镇总数的25%;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主要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全面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效益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搞好绿色品牌系列开发,建立绿色产业群、企业群。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化工、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