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2.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49369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一、实验目的 1.学习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柱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原理; 2.掌握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我们有机实验过程中经常要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纯度相对较低,要进行下一步反应必须进行提纯,通常的提纯手段(可先问学生,再总结):重结晶、萃取法、色谱法、减压蒸馏、蒸馏、水蒸气蒸馏、分馏等,色谱法就是其中之一,通常用来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待分离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 ,使混合物溶液流经过该种物质,进行反复吸附或分配等作用,分开各组分。按照操作条件不同分为: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高效液

2、相色谱等,今天介绍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操作薄层色谱。柱色谱:利用色谱柱(1)色谱柱(2)吸附剂(3)溶剂(1)色谱柱(拿根柱子介绍)(2)吸附剂:吸附剂: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或粉状固体(常用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活性炭等:(3)溶剂,先考虑被分离各组分的极性和溶解性,非极性化合物用非极性溶剂,先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从柱顶加入柱中,再用稍有极性的溶剂使谱带色,再用极性更大的溶剂洗脱被吸附物质 简单介绍操作(1)装柱(2)装样,将待分离各组分的混合物溶液从上端装入色谱柱,流过吸附柱时,停在上端(3)洗脱 利用吸附能力不同,流下去的洗脱速度不同,形成不同层次(即有若干色带),再

3、用不同的洗脱剂洗下不同组分分开收集;纸色谱:主要用于多官能团或高极性化合物如糖、氨基酸等的分析分离(1)固定相:特制滤纸(2)溶剂: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物(3)展开剂:含一定比例水的有机溶剂简单介绍操作(1)选择固定相特制滤纸(2)溶解待分离各组分(3)划线:在滤纸一端23cm处用铅笔画好起始线,(4)点样:将待分离组分溶液用毛细管在起始线上点一点样点,(5)展开:将滤纸划好的线前端的滤纸接触到展开剂,展开剂利用毛细管作用沿纸条上升,当有机相沿滤纸经过原点时,即在滤纸上水与流动相多次分配,流动相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随溶质移动速度较快,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则随溶剂移动速度较慢,则达到分离目的,展开

4、剂前沿接近滤纸另一个端点时取出,标出展开剂位置。比移值(Rf)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或者副产物产生,或者反应是否进行完全),也是利用被分离物质极性的差异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手段。分为吸附色谱(常用硅胶和氧化铝作吸附剂)和分配色谱(常用硅藻土和纤维素为支持剂),告诉学生今天讲的是吸附色谱,(1)粘合剂(2)吸附剂(3)溶剂(4)展开剂薄层吸附色谱常用的吸附剂因粘合剂(有无及种类)或荧光剂不同分为硅胶H、硅胶G、硅胶HF254、硅胶GF254;氧化铝G,氧化铝GF254及氧化铝HF254等常用的粘合剂

5、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煅石膏等,今天用的就是硅胶G(含煅石膏粘合剂)。展开剂:跟柱色谱类似,根据物质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活性综合考虑,溶剂极性大,洗脱能力大,Rf大,反之相反。若各组分Rf均较大,则可换用较小的或原溶剂中加入适量极性较小的,反之相反。要经过多次试验。 薄层吸附色谱和柱色谱一样化合物吸附能力与其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则利用极性差异可将一些结构相近或顺、反异构体分开。 今天用的吸附剂硅胶G,粘合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样品:0.5%的偶氮苯氯仿溶液、0.5%苏丹的氯仿溶液、二者1:1的混合物,展开剂:环己烷:乙酸乙酯=9:1的溶液步骤:(1)调制浆料;(2

6、)制板(3)活化(4)点样(5)展开(6)计算Rf记录点样后原点至展开后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 三、实验操作 薄层色谱板的制作: 1.调制浆料: 先配制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然后按照1g硅胶G需34ml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比例,称取硅胶G和CMC溶液(一个组分配30mlCMC溶液),将硅胶G缓慢加到CMC溶液中,边加边搅,直至浆料即能以小球状低下,又不至于结团,或粘度过大。2.制板用手一只手拿住玻板的一端(拿平),用玻棒蘸取两到三滴浆料滴到玻板上,用玻棒将浆料在玻板上轻轻铺开,不够再滴,直至铺满玻板的绝大部分,离手持一端端点约1cm时,用手

7、指或者用干净玻棒轻弹玻板下面,利用浆料的流动性(制作浆料时不能太稠),使浆料在玻板上分散均匀,并用带少许浆料的玻棒斜着轻轻刮玻板边沿,使玻板边沿浆料丰满,分散均匀(避免走板时路线弯曲,浆料厚度影响走板快慢和路线),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自然蒸发掉大部分溶剂;(太薄,易点样时易弄破,太厚则走不均匀,均不行)(每个同学制4块玻板)3活化 将风干到一定程度的薄板放到烘箱中在105110烘干30min。4.点样先用铅笔在离覆盖有吸附剂的一端1cm左右的位置轻轻画一条横线,为起点,然后用1mm直径的管口平整的毛细管轻轻在样品瓶中蘸取样品,不要蘸太多,垂直点在横线上,点的直径一般不超过2mm,如果点一次不够,则

8、等溶剂干后再点第二次(一般只点一次);同一个板上点几个点时,一般间隔11.5cm,点不要太靠边沿,以免不均匀,走不好,拖尾。本实验用0.5%的偶氮苯氯仿溶液,0.5%苏丹的氯仿溶液和二者1:1混合物三种样品5.展开将点好样的板用镊子放到装有展开剂的广口瓶中,展开剂不能淹没起点线,但要浸住吸附剂(想想为什么?),用毛玻片盖住广口瓶,观察溶剂的痕迹,不要让溶剂走过粘合剂覆盖位置,只要两个点走开了就可以了。拿出来,立即画出记下溶剂走的顶点位置,以免干了找不到。然后根据颜色最浓的几个点在记录本上临摹出玻板,并标出起点,以及展开后各点的位置,并用a,b,c,d标示,记住要给老师检查,回收用过的活化完毕后的玻板(一个学生2块),计算出相应的Rf值。四、计算 Rf1= Rf2= Rf3= 判断哪个点属于哪种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