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活动作业3.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49195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下活动作业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线下活动作业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线下活动作业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线下活动作业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线下活动作业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下活动作业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第三单元第12课中课本已经介绍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背景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

2、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气氛烘托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

3、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 上的影响,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对自己的人生启迪。 三、案例事件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主题曲。创设情境,用“我们正处在东汉末年,呈现在你眼中的是怎样的景象?”为题引导学生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接着,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的原因;用简洁的语言并伴以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概况。以现场采访的方式,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过

4、渡到“赤壁之战”。让学生为刘备、孙权出谋划策,引出“孙刘联合”的战略;然后简介赤壁之战经过;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曹操两次战役一胜一负?”,讨论曹操先胜后败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三国建立概况;并利用课件以抽象齐读的方式让每位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过渡到“三国经济的发展”一栏目。分组(按方位分成魏、蜀、吴三组)讨论,由各组代表以新闻发布的方式归纳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个别知识(“屯田”“木牛”)由老师利用课件补充说明;最后由老师总结。通过对“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相对于东汉末分裂割据的进步性。用简洁的语言归

5、纳本课内容。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知识拓展:“你最喜欢(或崇拜)哪一位历史人物?为什么?追踪绵阳三国遗迹,设计三国旅游线路”四、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要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在导入新课阶段,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片头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当今社会的浮燥与历史的厚重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一边是感叹,一边是回顾,古今对比,形成鲜明的反衬。在对比中引出新课,自然、贴切。一首学生熟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把一个恢弘的三国时代以长镜头快拉的方式引到了听课者的面前。在讲述官渡之 战的背景时,细讲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并借精致准确的地图加深了学生直观具体的了解,便于突破学生识记的难点。用词比较讲究,为后面引

6、导学生评价曹操和分析官渡之战的败因作了铺垫。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介绍,突出“袁绍拥兵10万,曹操却只有2万人马”这一史实,并从数字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本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曹败之因。在评价曹操时,引用诗龟虽寿,先是打出诗的内容,再是由学生解释,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眼中的“龟”、“蛇”,并由此引出52岁的曹操的志向。层层展现,把一个年过半百的志向远大的统帅形象逐步勾勒出来,不由得不让人敬慕。以此对学生进行志向教育,如季节过渡,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展示连环计等三国演义中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些故事为学生所知所熟,却误以为这

7、就是真的历史。教师此处让学生判断故事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浓厚的问题氛围,使学主动地探究,大胆质疑,表现出了严谨科学地精神 两次大战结果的对比的分析,引出曹操的败因。既有问题分析的连续性,也有趣味性,还具有结论的可信性。这是正确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下,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真正落实了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三国建立的概况是一个记忆的难点,用表格与地图紧密结合,由学生找出历史因素并表述,然后在地图上改正错误。环环相扣,便于识记,容易巩固。如果在表格填写之前留出一二分钟让学生速记,再填表,再识图,效果会更好。三国鼎立这节课,教学目标清楚,结合教材与学生的

8、实际,目标制定照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等方面。教学主线清晰,环节过渡自然,问题产生平中见奇,有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之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表述、合作、探究、质疑,重视了学生学习与情感的双重过程体验。大量地引用了诗歌、歌曲、美术作品,恰当并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媒介作用,使本节课生动有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精心制作了CAI课件,声、像、图、字并茂,运用适时适度。 五、启示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

9、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板书于黑板上。并特别要求小字内容也认真看一看。在七八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 就 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困难,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在下班上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2)曹操为发展自己

10、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也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们的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

11、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是,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赤壁之战这个栏目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同样犯了袁绍的错误,骄傲轻敌,加之曹军多为北方士兵,不识水性,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战斗力下降,这些也是曹军失败的原因。曹操一胜一败的对比真是耐人寻味,令人反思。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教学效率大大也提高了。 六、有待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中心来进行。同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我们也要注重挖掘和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