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48735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厂设计书.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说明书 题 目: 7000m3/d生活污水处理厂综合设计专 业: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1年 06 月目录目录11.概述12.设计依据13.设计原则14.设计资料15.处理方案16.工艺说明16.1构筑物及设备简介16.2构筑物去除率16.3构筑物及设备计算16.3.1格栅(细)16.3.2调节池16.3.3混凝(溶药池、机械混合池、反应池)16.3.4水解酸化池16.3.5生物接触氧化16.3.6沉淀池(初沉池、二沉池)16.3.7气浮池16.3.8污泥浓缩池16.3.9曝气装置17.投资估算及运行成本17.1设备构筑物清单17.2投资估算1

2、7.3运行成本18.效益分析18.1社会效益18.2环境效益18.3经济效益19.参考文献1- 16 -1. 概述随着染料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印染废水称为水系环境重点污染物之一。印染废水是加工棉、麻、化学纤维及其混纺产品为主的印染厂排出的废水。印染废水水量较大,每印染加工1吨纺织品耗水100200吨,其中8090%成为废水。本设计要求处理水量为7000m3/d的邢台市印染污水,设计方案针对已运行稳定有效的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污水。混凝沉淀法可降低印染废水的色度, 去除呈胶体状态的染料;水解酸化可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使BOD5/CODcr的值提高,有利于好氧微生物分解利用

3、;生物接触氧化可以有效去除大部分COD、BOD的浓度。本次处理水水量较大,但水质,水量波动不大, 可生化性较差,且色度、悬浮物浓度较大,增加了本次设计的难度。工程设计内容包括:1) 细化工艺流程2) 选定参数3) 计算(构筑物尺寸、管道、阀门、泵、填料、控制及监测设备、土建要求)4) 绘制符合规范的工程图5) 编制设计说明书2. 设计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5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6-87)6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

4、GBJ69-84)7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111册)3.设计原则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2采用先进、成熟、合理、可靠、节能的工艺,确保处理量及水质排放达到标准。3.流程布局合理,整体感强,外观装饰美观大方,环境绿化优美。5.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泥量和废气排放量,防止二次污染;6.力求各污水处理设施布置紧凑,工艺流程顺畅,尽可能减少污水提升次数,外型与周围环境协调,尽可能节省用地面积;7.在满足污水处理达标的前提下,选用技术先进的节能设备,降低污水处理成本;8.在满足污水处理达标的前提下,考虑基地污水站建成后的衔接问题。 9.在上述前提下,做到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效果4.设计资

5、料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印染污水,处理水量为7000m3/d。进水出水水质如表1.1: 表1.1 设计进出水水质主要污染物原水水质排放标准去除率()CODCr(mgL-1)250010096BOD5(mgL-1)6002096.6SS(mgL-1)2002090PH106-8色度(倍)600898.75.处理方案5.1.本项目污水处理的特点为:1) 污水以有机污染为主,BOD/COD =0.24,可生化性较差,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一般不超标;2) 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COD、SS、色度值较大;针对以上特点,以及出水要求,现有印染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以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

6、触氧化处理最为经济。根据国内外已运行的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调查,要达到确定的治理目标,可以采用以上所述的工艺。5.2.所选工艺特点:1) 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配合,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色度、悬浮物的功能。2) 工艺中,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3) 水解酸化提高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有利条件。4) 该工艺处理后出水效果较好 5.3.工艺流程:废水细格栅调节池初沉池污泥外运混凝反应池泵生物接触氧化1水解酸化池二淀池1生化接触氧化2二淀池2气浮池污泥回流污泥回流污泥浓缩池板框压滤机溶药池上清液回流上清液回流泥回流浮渣溶药池空气空气空气出水工艺流

7、程图6.工艺说明6.16.2构筑物及设备简介1.格栅: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防止堵塞后续处理系统的管理、孔口和损坏辅助设施。由于栅渣量较大,采用机械清渣方式。2.调节池:为减少水量和水质变动对废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影响,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宜设置调节池,以资均和水质、存盈补缺,使后续处理构筑物在运行期间内能得到均衡的进水量和稳定的水质,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3.混凝沉淀池:通过投加混凝剂,降低出水的色度、COD、SS等指标,确保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和排放要求。4.水解酸化池:利用水解和产酸菌的反应,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减少污泥产量,使

8、污水更适宜于后续的好氧处理,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电耗完成净化过程。 5.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生物膜由菌胶团、丝状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在活性污泥法中,丝状菌常常是影响正常生物净化作用的因素;而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丝状菌在填料空隙间呈立体结构,大大增加了生物相与废水的接触表面,同时因为丝状菌对多数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对水质负荷变化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是提高净化能力的有力因素。6.沉淀池:用于沉淀分离活性污泥并提供污泥回流。7.气浮池:在纺织印染废水中含有有机的胶体微粒、呈乳浊状的各种油脂类杂质、细小纤维和疏水性合成纤维的纤毛等。这些杂质经过混凝所产生的絮凝体的颗

9、粒小、质量轻、沉淀性能较差。生物处理构筑物排出混合液中的生物污泥的沉淀性能也较差。这种污水应用沉淀法分离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所以,这些年来部分纺织印染企业开始应用气浮分离技术。纺织印染废水所含上述杂质或生物污泥可直接采用气浮法分离。但如果预先投加混凝剂进行混凝,则其分离效果将更为显著。此外,气浮还可作为剩余活性污泥、生物膜污泥和混凝化学污泥的浓缩方法。8.污泥浓缩池:用于降低要经稳定、脱水处置过程或投弃的污泥的体积。污泥浓缩后污泥增稠,污泥的含水率降低,污泥的体积大幅度地降低,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其他工程措施的投资。本设计采用了重力浓缩方法,重力浓缩法。6.2构筑物去除率处理单元指

10、 标CODcr(mg/L)BOD(mg/L)SS(mg/L)色度(倍)PH细格栅进水250060020060010出水250060018060010去除率%10调节池进水250060018060010出水230060014460010去除率%820混凝沉淀池进水230060014460010出水1150540901209去除率%5010508010水解酸化进水1150540901209出水80532427487.1去除率%3040706022生物接触氧化1进水80532427487.1出水273.7129.62743.27.1去除率%666010沉淀池1进水273.7129.62743.27.

11、1出水218.96103.6810.5328.957.1去除率%20206133生物接触氧化2进水21218.96103.6810.53328.957.1出水74.4541.4710.5326.067.1去除率%666010沉淀池2进水74.4541.4710.5326.067.1出水59.5633.174.1117.467.1去除率%20206133气浮池进水59.5633.174.1117.467.1出水41.723.880.87.47.1去除率%30285058总去除率%98.3396.0299.698.76PH可调到7.16.3构筑物设计计算6.3.1格栅(细)设计计算:(1) 格栅间

12、隙数 =27m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格栅倾角,(o),取=60 0; b栅条间隙,m, 格栅b =0.006 m; n栅条间隙数, h-栅前水深,m,取h=0.6m; v过栅流速,m/s, 取v=0.8 m/s(2) 栅槽宽度 B设栅条宽度 S=0.01m B= S(n-1)+bn=0.01(27-1)+0.00627=0.42m(3)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m m g 重力加速度,m/s2 k 系数,格栅受污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采用 3; 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设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2.42。(4)槽的总高度 设超高h1=0.3m H=h+h1+h2=0.6+0.3+0.5=1.4m(5)栅槽的总长度 L = L2=0.5L1=0.15m H1=h+h2=0.6+0.5=1.1 m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