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48509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四:四川省地方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评审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标准分值评分1.前期基础(5分)1.0 建设基础前期建设基础好,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2年以上的先期建设基础。52.指导思想(10分)2.1 改革思路与定位改革思路清晰,定位准确,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52.2 理论研究经过了充分的社会调研,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有独特认识。教师队伍承担有与实验区相关的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有高水平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53.培养方案(12分)3.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明确,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

2、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6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并能有效实施。64.师资队伍(15分)4.1 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专兼职教师搭配合理,团队协作好。44.2 师德和风范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好,教学团队责任感强,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能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激励机制。44.3 业务素质梯队业务素质优良。教师队伍近5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并出版了高水平的教材及著作,发表高水平

3、的教学研究论文等。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75.教学条件 (5分)5.0 教学设施建设各类教学基础设施均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56.管理与运行(20分)6.1 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能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近5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或省级精品课程2门。5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标准分值评分6.2 教材建设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高,有支持特色教材规划建设的措施;实行双语教学的比率达到教育部教高厅200421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多媒体授课率达到教育部教高20051

4、号文件的要求。56.3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56.4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方法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57.政策保障(8分)7.1 经费保障用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专项的建设经费充足,近五年投入经费持续增长。47.2 政策倾斜学校在师资配备、招生与就业、升学等多方面有具

5、体的鼓励政策,且实施情况良好。48.培养效果(15分)8.1 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等级考试成绩优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奖;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制度健全、成效显著;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取专利等。 58.2 社会评价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次就业率较高,且符合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满足企业、行业需求。58.3 示范作用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在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成果示范辐射作用成效显著,在国内有较大影响。59.创新性(10分)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和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把“实验区”建设与服务社会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创新性。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