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474669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是多种的,本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 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

2、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接触规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将要把它奖励给我们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第一个小狗,第二个是小兔,小狗、小兔。

3、你知道下面一个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师接着出示)那下面一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生熟知的玩具,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你能在老师的磁铁中选择其中两种颜色一一间隔排列吗,出示水果图、球类图、动物图,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回过头来再看这几幅图:葡萄几个,橘子几个,它们个数()?篮球几个,足球几个,它们的个数?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个数有的(),有的()?你能一眼看出猫和老鼠的数量谁多吗?为什么?(板书:两端不同,数量相等 两端相同,)比较一下这两幅图的排列有

4、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幅图会两种物体的数量不一样?既然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是相同的,那干脆就统称为“两端物体”,可以吗?那除了两端物体之外,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我们可以叫做中间物体。看来一一间隔排列里有不少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板书:找规律。【设计意图】初次接触一一间隔排列,梯度设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熟悉概念。二、自主探究 ,体验规律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创设情境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他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在这里,你们能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注意板书设计)(2)同学们看得

5、真仔细,在花园里,我们发现了小兔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我们还发现了木桩和篱笆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这三组排列,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注意板书设计)请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第一组夹子手帕第二组小兔蘑菇第三组木桩篱笆2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仔细观察黑板上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预设:兔子个数比蘑菇多(还可以怎么说),木桩根数比篱笆多(还可以怎么说),夹子个数比手帕多(还可以怎么说)。 师:谁能概括起来说? 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

6、发现: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的数量比中间间隔的物体的数量多1个。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设计意图】以本为本,通过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有序观察,自主探索,填写表格,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质疑:是不是只要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实践出真知,我们动手试一试吧。2、动手验证接下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自己动手把手中的小棒和圆片一一间隔排列去验证,首先请同学们在桌上任意摆几根小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摆一个圆片。师:在你们摆的小棒和圆片中,两端物体是?中间物体是?你摆的小棒几根?圆片几个?什

7、么关系?让我们把得到验证的规律再读一读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结论,从一定程度上教育学生要养成严谨的数学态度。四、解决问题,拓展规律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像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吗?(5个手指中有4个空档,5排课桌中有4个空档,学校栽的树),老师知道,在生活中我们肯定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只不过没有留心罢了,老师也给同学们找了一些,跟老师一起看看吧!奥运健儿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一举获得110米栏冠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就在这110米栏中也有一一间

8、隔排列1师: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看一看。(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马路的一边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师:这里的电线杆和广告牌是怎样排列的呢?师:现在告诉我们是排在哪儿的物体?要求的是排在生接:中间的物体。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师:如果我们把题目的已知条件改成有25个广告牌,那有多少根电线杆呢?对比一下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两题中物体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一个告诉我们的是两端物体要求中间物体,一个告诉我们是中间物体要求的是两端物体。2、解决了马路边上的问题,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木匠师傅那儿。出示练习(2

9、):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可以借助前面学过的策略:画图表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演示),谁能够用我们刚学过的规律来解释一下?把段数看成()?把锯的次数看成()? 师:那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生:5次【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可以从练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3、规律拓展同学们真聪明,但接下来这个问题就有点难了。老师请5名男同学上台来站成一排,如果每两个男同学中间站一名女生,应该选几名女生?女生回到座位上吗,如果老师要求男女生手拉手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个圈,应该请几名女生呢?猜一猜。小结:两种物体如果一一间隔排列

10、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在数学上我们把首尾相连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其实不仅仅圆形是封闭图形,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是封闭图形。【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和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在体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堂总结,升华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直在找规律,而且找的是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说说你们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吧?是啊,其实有规律的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老师希望你们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设计意图】自己总结发现,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六、课外实践:课后,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本领设计一个一一间隔排列的美丽图案。可以独立设计,也可以和家长,同学合作设计,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表现。【设计意图】将课堂的知识升华,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