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46353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茶道与禅宗.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禅宗与日本茶道摘要:日本的禅宗是由中国传入的,但它并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改进。日本的茶道也是有僧人带入日本的,但它却比中国茶道更为引人注目。想了解日本茶道的精髓, 就必须深入了解茶道的历史, 知道禅宗的历史与教义。日本茶文化从茶的引种到茶道的创立,都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禅宗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日本茶道是以禅为宗, 是一种不被称为宗教的形式。关键字:禅宗 茶道 禅茶一体一、禅宗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印度系传说和受印度思想影响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宗派,它是在中国形成的。据传达摩于梁武帝时入嵩山少林寺,开创禅宗一派。禅宗五祖弘忍法师之后,门下分裂为神秀的“北宗”和慧能的“南宗”二派。神秀的“

2、北宗”提倡“渐悟成佛”,而慧能的“南宗”却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成佛”说。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汇贯通的产物。“南宗”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主张佛法真理就在平常事中,提出不必出家坐禅、苦修身心,只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做到无心不动念,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慧能弟子神会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在唐末五代, 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黄龙派、杨岐派。这两宗与原来五家被合称为“五家七宗”。【1 2 3】最先将禅宗传入日本的是荣西和道元两位禅师。公元1191年,荣西从中国回到日本

3、,开始在日本传临济宗的禅法,兼弘天台、真言二宗。道元早年曾学天台教义,后向荣西的弟子明全学习禅法。1233年,他到宋朝学习禅法。1227年回到日本,弘扬曹洞宗的禅法。道元及其曹洞宗强调严格的打坐修禅,其修禅方式被人们称为默照禅。【2】中国禅宗是日本禅宗的祖源,因此,在修炼方式、“顿悟”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性。但是,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也有不同的一面。中国临济宗因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离经叛道的程度。但由于日本人的受容心理,“呵佛骂祖”式的偏激在日本临济宗里没有出现。日本临济宗自荣西和尚就形成了显密兼修。教传(禅宗自称“别传”)相容的特点。日本禅宗到了梦窗疏石一代,与天

4、台密教融通,具有更趋多元化的符合色彩。【4】二、日本茶道茶原产于中国,最初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读。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5】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历经丝绸之路于汪洋大海,如今其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饮茶文化中,尤以日本茶道最具特色。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唐朝时由留学于中国的遣唐僧人传入的。史料记载,奈良时代的天平元年二月八日,宫中大极殿举行季度御读经会,盛装的100名僧侣首次进行了施茶仪式。但此时的茶道仍属“唐风茶礼”,与后世的“倭风茶汤”还有极大区别。【6】进入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最澄和空海先后

5、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以专门培植茶树。至弘仁年间,崇福寺、梵释寺之大僧都永忠为天皇煎茶奉献,形成了“弘仁茶风”。但此时的饮茶法基本上原封不动的照搬了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并非现今的抹茶饮法。【6】平安末期经镰仓时代至室町前期一段时间,荣西法师将宋朝新兴的抹茶冲饮法传入日本,并且完成了吃茶养生记。这一著作融会了荣西从中国带回的更新、更具精确知识体系的饮茶文化的精髓,为300年后的日本茶道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机。这一时期的日本茶文化相继出现了斗茶、书院茶等表现形式。【6】进入到安徒桃山时代,以村田珠光为鼻祖、武野绍鸥为中兴的日本茶文化,至千利休时代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阶段,并且终于发展为今

6、天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千利休归结出茶道的精神内涵为“和、敬、清、寂”四点内容。其子孙代代相继继承他的茶道事业,形成了现今日本茶道“三千家”流派,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6】日本茶道由宾主、茶室、茶具和茶四个要素组成。正统的茶会分为三个部分:(1)“怀石料凡席”,吃简单而讲究的饭食;(2)“下火”,即插火放炭准备烧水;(3)“本席”,通常分为淡茶席和浓茶席。主办茶会的人一般用请柬邀请客人, 应邀者要在茶会的前一天答复主人,向主人致谢并说明能否应邀,这叫做“前礼”;茶会结束时,互致谢意后告辞,这叫做“后礼”。按照茶会的礼仪,客人要早于规定时间15到30分钟到

7、达指定地点。出席茶会要装束整洁,手持扇子(问候和咸谢时用),怀揣点心纸(吃茶点时用)、茶巾(喝茶后用) 等用具。主人出迎后才可进入茶室。应邀者到齐后,由最后一位客人向主人转达敬意,随后茶会开始。客人分为主宾(坐在首席)、次宾(坐在主宾与末宾中问)、末宾(坐在末席)。主宾一般是事前确定的,或推举来宾中的长者,末宾多是主人的密友。主、末宾必须懂得茶道礼法,与主人配合,活跃气氛。次宾较为轻松。喝完主人事先谁备的素茶之后,按主、次、末宾的顺序转入“怀石料理席”。接着是“下火(包括初炭和后炭)。先是“本席”中的初炭淡茶席,喝法是每人一碗(茶水占全碗的三分之一),双手托碗举起,以示威谢,左手托住碗底向右转

8、90,喝完再朝相反的方向转90,然后把碗放下,观尝茶碗。稍息片刻便是“本席”的后炭,这时主人拿出茶点招待客人,茶点用完,主人也把浓茶点好,二人轮喝一碗茶,每人喝三口半,喝完后用茶巾擦干净喝过的地方再往下传。席间,主人介绍书画的布置、茶具的选用、茶室的装饰, 热情回答客人的问题,以礼待物、以礼待人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人情味贯穿茶会的始终。【7】三、禅宗与茶道日本茶道与禅宗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素有“禅茶一味”的说法。茶汤来源于禅宗,茶水是古代僧人修行的必备品。日本的茶就是由僧人从中国传过去的。饮茶起初先流行与僧人之间,尔后,由僧人极力推广到宫廷与贵族之间。最后还是由禅宗僧人推广到了民间,提出了茶道四

9、谛。【8】因此,茶道与禅宗在起源上密不可分。在茶道的礼仪中,除了体现出对礼的追求,其中也有禅宗的思想。禅宗主张“栖神幽谷,远避尘嚣”,茶道中的茶室也是幽静的,茶具是古色古香、自然清新的,给人以重返大自然的美感。禅宗主张“坐禅守心”,茶道中茶者盘膝而坐,与禅宗的“坐禅”颇为相似。【9】竹田默雷阐释曾说:“若一杯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杯茶轮流和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荣西禅师也曾说“茶味,禅味,味味一味”。【10】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四谛,这就是源于禅宗的思想。“和”表示整个茶事进行中具体形式的和谐、内心的和悦。“和”精神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

10、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体现了禅宗淡薄无为的精神,茶室气氛的和谐。【1 6】“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如一。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归一”精要,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侧门”,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侧门进出。即便是武士,也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人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11】“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的“六根清净”。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

11、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庭院里的树叶和石头,甚至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除却身外的污浊,来追求内心的清净的。“寂”是“枯淡闲寂”之意,是茶道美的最高境界。“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这与禅语里的“无”、“空”相似。“无”是“有”的源头和出发点。【12】四、结论禅宗源自中国,茶道亦源自中国,虽然在中国茶道早就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这两种舶来品到了日本之后去擦出了不一样的、更加灿烂的火花,使日本的茶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禅宗与茶道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式“茶禅一味”的最好体现,也是茶道的迷人之处。参考

12、文献1. 金翰钧 禅与日本茶道 作家杂志 2008 No.62. 姚卫群 佛家入门历史与教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重庆出版社4. 王金林 一部阐述日本禅宗发展及其特征的力作 日本研究 1995年第三期5. 邢 黎 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茶道艺术的形成 黑龙江史志 2005.106. 黄 明 也谈茶与禅 百姓话语7. 肖艳华 日本的茶道 8. 边冬梅 谈日本的茶道文化 南都学坛 2001.7 Vol.21 No.49. 胡 攀 茶禅一体试论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10. 杨永耀 日本禅语茶事七则 茶叶机械杂质 1998年第二期11. 栗 智 日本茶道与禅宗“四谛” 大众文艺12. 刘笑非 段克勤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