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44841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穴位.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26) 穴位定位脾穴(脾经)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肝穴(肝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心穴(心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肺穴(肺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肾穴(肾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胃穴(胃经)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大肠穴(大肠)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小肠穴(小肠)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边。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为乾、坎、艮、震、巽

2、、离、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运水入土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运土入水穴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板门穴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有酸麻感,为扳门的部位小天心掌根,小大鱼际肌交接处凹陷中四横纹(小横纹)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小横纹穴(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靠小指侧的为阴池外劳宫穴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二马穴(二人上马/上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一窝风穴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列缺穴(非针灸之列缺)手腕两侧的凹

3、陷内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六腑穴前臂尺侧,自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成一直线三关穴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五指节穴手背手指各关节处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精宁穴在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与小指掌骨之间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小儿特定穴的功能穴位功效脾穴(脾经)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另说:健脾调中,补血生肌,消食滞,化痰涎。肝穴(肝经)平肝泻火,息风镇惊。心穴(心经)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安神志。另说:清心火,利小便,补心穴。肺穴(肺经)疏风解表,顺气化

4、痰,质颗利咽,补益肺气。另说:用补法可补益肺气;用清法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肾穴(肾经)补肾益脑,益气养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另说:补肾能滋肾壮阳,强健筋骨;清肾能清利下焦湿热。胃穴(胃经)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另说:清胃经能和胃降逆,泻热除烦;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大肠穴(大肠)调整大肠功能,固肠涩便,止泻痢,退肝胆之火。另说:补大肠能涩肠止泻,固脱温中;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小肠穴(小肠)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另说: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分清泌浊;补小肠可固涩止遗。八卦穴理气宽胸,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另说:顺运八卦,能宽

5、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运八卦可降胃气,消宿食,增食欲。运水入土穴健脾助运,润燥通便。运土入水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板门穴清胃热,止吐泻,通调三焦之气。另说: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自大指根推向掌根能止泻,反之能止呕吐。小天心通窍散瘀,安神镇惊,清热明目,止咳利尿。四横纹(小横纹)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清脏腑之热。另说:退热、消胀、散结掌面,第2-5指根部横纹处小横纹穴(掌小横纹)清郁热,化痰涎。另说: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靠小指侧的为阴池。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化痰涎。大横纹仰掌,掌后腕横纹,近拇指端称

6、阳池,又名阳穴;近小指端称阴池,又名阴穴。作用:分阴阳能调和阴阳气血,行滞消食;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外劳宫穴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安蛔止痛。另说: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升阳举陷。二马穴(二人上马/上马)大补元气,健脑补髓,滋阴补肾,利水通淋。另说: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一窝风穴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另说:温中行气,止痛,利关节。列缺穴(非针灸之列缺)发汗解表,开窍复苏。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针灸外关穴)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降逆清脑。另说: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针灸支沟穴)作用:便秘、溲赤、头痛。天河水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泻心火,利小便,化

7、燥痰。六腑穴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凉血解毒。另说:清热,凉血,解毒。三关穴培补元气,助气活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另说: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五指节调和气血,开窍镇惊。另说: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威灵穴开窍镇惊,行气和血。另说:开窍醒神精宁穴开窍镇惊,行气和血。另说:行气,破结,化痰七节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下七节骨泻热通便涌泉穴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经验1、 感冒(感冒、咳嗽、预防感冒)取穴:天河水、清肺平肝、捏脊2、痰多取穴:天河水、清肺平肝、清补脾3、发热取穴:涌泉4、消化不良(腹泻除外)取穴:板门、清补脾胃5、厌食取穴:板门、捏脊、清补脾胃6、便秘取穴:顺摩腹、下七节骨7

8、、腹泻取穴:逆摩腹、上七节骨8、小儿夜啼(惊症)取穴:小天心9、小儿秋季腹泻的预防取穴:板门、清补脾胃 穴位具体定位及手法:天河水定位: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清肺平肝:食指无名指掌面,自指根推向指尖捏脊:尾骨下沿着督脉向上至大椎穴,捏5次即可,然后从上向下敲脊 柱5次。脾:拇指挠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来回、快速的搓涌泉:曲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即脚跟至指根处前1/3凹陷处) 发热时蘸白酒或酒精搓,事半功倍板门: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转圈轻揉胃:自腕横纹之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顺摩腹:顺时针摩腹下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向下逆摩腹:逆时针摩腹

9、上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向上小天心: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用中指敲击。 按摩注意事项:1、穴位取身体左侧,速度要快,2-3次/秒,每个穴位3-5分钟,2、以上的穴位适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 小儿推拿手法要求和注意事项 全网发布:2012-07-17 00:37 发表者:任献青 (访问人次:3723)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较多,有不少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相似,但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一样,而在具体操作时却完全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耐受力差,不易竭力攻伐,总之手法要轻柔深透,适达病所,刺激强度要适宜。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任献青一般来说,小儿推拿的操作以推法、

10、揉法次数较多,而摩法时间较长,陷法则重、快少。手法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史长短,病势急缓而定。如病轻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宜轻,速度宜缓,一日或两日一次;病重患儿,操作时间宜长,用力易重,速度宜快,每日推拿一至二次。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寒冷季节,术者手要保持温暖,同时应态度和蔼。术者经常修剪指甲,术前要洗手,保持清洁卫生。此外,还需注意患儿的体位适当、舒适、力求自然。 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颇广,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烈性传染病、开放性损伤、恶性贫血等。儿按摩推拿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

11、动。(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12、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用拇指

13、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5 腹位于腹部。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6 脐位于肚脐。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9 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10 龟尾位于尾椎骨端。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1 脾经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12 肝经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13 心经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14 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15 肾经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两者统称推肾经。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