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读中.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445728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感悟读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中感悟读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中感悟读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中感悟读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中感悟读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中感悟读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感悟读中.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中感悟 读中激情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一处处遗迹浸润着民族的精神,汇集成一条条文化长河,无声地流淌着。驰名中外的铁索桥-泸定桥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今天,让我们一起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一、让教材和学情聚焦成学习目标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

2、奏鲜明,琅琅上口。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四点: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二、教法、学法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方法,将师生各种方式的读贯串于教学中,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

3、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堂课我设计的学法指导如下: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合作讨论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铁索桥-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的红军在这里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

4、,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这一环节我以泸定桥的历史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初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想想诗歌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并列出简单的提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时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基。)三、品读诗歌,体会情

5、感诗歌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构成一幅开阔而惊险的画面,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我设计这一环节的学习任务是:自由朗读诗文, 思考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要求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释疑: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这个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入手,进而通过重点词句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诗歌的二小节做为精读品味主要部分。采用了自主探究、想象感悟、

6、情景教学等方法。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时间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小节,引导学生抓住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 利用资料及图片,更直观的感受铁索桥的惊险;第二小节,引导学生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引导学生体会“强渡”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精神;并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把学生带回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那轰隆的枪炮、如林的弹雨、高举的红旗,嘹亮的号角,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读出文字的立体感、画面感,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精炼,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体会战斗的激烈及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第三小节

7、借景抒情,朗读感悟贯穿始终,今昔对比,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的情感也在读中一步步升华。最后一小节主要让学生通过理解“汹涌激荡”的意思,并引导他们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从而深化了主题。(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接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著名的诗词长征,最后通过对诗词的积累以及“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的检测来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走向更宽广的语文天地,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架起学习与生活的桥梁。)六、让板书直观艺术地引导学习好的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要点,也尽可能做到精练美观,本课板书设计抓住课后问题,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缅怀先烈珍爱生活。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云雾白浪 缅怀先烈 楼房 梨花 想到:红军强渡 珍爱生活 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