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440254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发表者:王玉英 罗辉 指导:王玉英(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出身中医世家,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渡舟、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王教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等历代诸家对胃痛的认识,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对本病证治的独特认识和体会,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未收录医院中医综合科王玉英1.和降胃腑,升健脾阳胃痛一般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

2、炎、消化道溃疡等病,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不舒,常伴见食欲不振、食后胃胀、腹胀、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常(或便秘,或便溏泄泻)等症状。饮食不节是导致胃痛的主要原因,临床所见的饮食不节主要情形有:1.过食寒凉。贪凉饮冷,久则寒邪客于胃中,阻碍脾胃气机,戕伐胃中阳气,导致中焦腐熟水谷功能的减弱,寒饮、食积滞于胃中,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此外,寒主凝滞收引,寒气入胃,阳气受损,脾胃经脉气血失于温煦,则经脉挛急,凝结阻滞,导致局部(即胃中)寒痛。2.恣食肥甘厚味和饮酒过度。“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湿热内蕴,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

3、司,气机郁滞逆乱,发为胃痛。3.饮食不规律。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人难以按时饮食,或者朝常不食,饥饱相间,久则损伤脾胃。部分女性患者缺乏运动而依赖节食以减肥,长期限制维持机体所必需的饮食摄入,导致脾胃元气虚弱。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有些患者在节食之后,复又暴饮暴食,更伤脾胃,导致胃痛,这类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便秘等症。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化物。胃为腑属阳,胃气宜降,以通为用。脾为脏属阴,脾气宜升,以健为常。以上几种情况均导致了脾胃气机失常,升降失司,虚实夹杂,不通而痛。因此,王教授提出,临床上应当考虑到脾胃生理特点的不同,立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为治

4、疗胃痛之大法。医学真传心腹痛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王教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重顾护脾胃之阳气,用药平和,平调脾胃之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为目的,融补、泻、温、清、消、和、敛等诸法于一炉,执简驭繁,以适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王教授喜用香砂六君子汤作为本病的常用基本方。此方通补兼施,健脾和胃,行气燥湿,温中止痛,益气化痰。升健脾阳者有党参、白术、

5、茯苓、甘草,和降胃腑用清半夏、陈皮、木香、砂仁。两类药物融于一方之中,既能升清,又可降浊,补气而不壅气,行气而不伤气。脾与胃因生理特点之不同,固当分论和分治,而本方则可实现治胃和治脾的统一,本方证与胃痛本虚标实的病机十分契合,因而疗效十分显著,反复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随证加味之法:大多数胃痛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因而常于本方中加入炒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助消导降浊;气虚较甚者,症见少气、懒言、胃下垂者,加生黄芪、山药、升麻、柴胡等以升健脾阳;胃胀痛加枳实、厚朴、青皮、乌药等理气,甚者用三棱、莪术。如患者起病突然,脘腹胀满疼痛严重,则当即作腹部触诊,与急腹症作鉴别,以免延误病情。脾肾阳虚,大便溏泄

6、者加补骨脂、炮姜或附子等以益火补土。其大便不通者,辨证选用赤白芍、生熟地、当归养血润肠,大黄活血通下,槟榔、枳实、厚朴等行气通便,决明子润肠通便。其中大黄必须酒制,且其用量一般不超过5克,待大便通畅,即当撤去,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以和降胃腑,升健脾阳。2.调其寒热,理其虚实和降胃腑,升健脾阳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把握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上文中列举了与胃痛直接相关的几个临床常见症状的加味运用,但如果仅做到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饮食不节的几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导致了脾胃的寒热、虚实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根据患者的症状,准确地判断其病情寒热的比

7、例和程度,有几分寒,几分热,明辨本虚和标实的具体类型及其比例,并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味治之。因而可以认为,调其寒热,理其虚实,是对和降胃腑,升健脾阳基本治法的细化、深化和具体化。这也是王教授治疗本病的一大特色。王教授认为,胃痛病机虽有寒热之分,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属于单纯的实热证,患者表现出一派热象,诸如胃脘灼热疼痛胀满,口渴喜冷饮,吐酸吐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苔黄厚腻,脉滑有力之类,新病可见,久病的胃痛临床很少见。急则治其标,施清热、利湿、通腑、导滞等治法,如小陷胸汤、泻心汤之类。对于单纯的寒证,临床辨别并不困难,如患者素体较弱,面色晄白或虚浮,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遇寒或饮冷

8、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脉弱。此证当本着寒则温之的原则,施以良附丸、大建中汤等治疗。对于寒热错杂之症的辨治,王教授参考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寒热错杂证的本质依然是寒,热象为标,“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脾胃既虚,消磨、运化水谷功能减弱,胃腑通降失调,水谷停滞胃中,蕴久则化热。火性炎上,故胃热上蒸,出现舌红苔厚腻,或黄或白,呕吐反酸,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面生痤疮等一系列虚火症状。因此,脾胃元气虚弱是产生虚热的根本原因。治疗时亦可借鉴李东垣治阴火的经验,“惟当

9、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即仍需以补益脾胃为主,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酌情配伍少量清热药。胃热症状多表现在中上二焦,故用黄芩、黄连等清中上二焦湿热之药。其中对于黄连的应用,是王教授治疗胃痛的独到之处。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清心火,本草纲目言其可除水,开胃,厚肠。开胃者,健脾作用之意也。现代研究亦证实,少量黄连可以健胃。王教授运用黄连的常见剂量是3克,一般不多用,以防苦寒败胃。热势轻,如仅见舌红,可加1克黄连反佐于基本方中,以防

10、药过辛温。若热较盛,见口苦,反酸,烦躁,舌红绛,脉大有力等,黄连可以用至6克。胃热因于肝郁者,可用龙胆草代替黄连,用量也在1-3克之间。反酸者加黄连清热,煅龙骨、煅牡蛎、瓦楞子、乌贼骨等制酸,并将炒山楂易为焦三仙。湿热盛者,症见头面油垢、口中粘腻、痰多、舌苔厚腻,当分消上下,加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等以增原方燥湿和胃之功,加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清利湿热,加石菖蒲、炙远志、枳实、竹茹等开窍化痰。饮酒多者加郁金、葛根、丹参等以保肝。体胖、湿热内盛之人,服药后其胃肠蠕动加快而致大便次数增多,是气机通畅,实邪外出的佳象,但若腹泻较重,可加芡实、莲子、生姜、大枣,既能止泻,又可健脾利湿热,补虚而不敛邪

11、。另外,因为医生对患者体质和病情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有时候医生难以完全正确地把握、区分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服药后的反馈信息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若药后患者病情好转,症状减轻,即是药已对证;若患者甫服药即脘腹不适,腹泻,连续数日均如此,说明药过寒凉;若药后出现痰多、不思食、大便干等症,则是用药过热。出现后两种情况,则需要对药物的寒热比例加以调整。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从起病来看,胃痛多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而发的,因虚而发,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阻滞而成实,标实则影响脾胃腐熟、运化水谷之功,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荣中州而灌四旁,又加剧了本虚。虚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虚致实,

12、由实转虚。因此,本病的虚实特点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贯穿于发病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本虚包括气虚、阴虚和阳虚。阴虚和阳虚都是在气虚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察虚实情况,明辨本虚和标实的具体类型及其比例,为有针对性地用药、施行补泻之法提供依据。气虚者,其人食少,纳差,不知饥,食后腹胀,大便或干或稀,四肢不温,舌淡红,脉弱,香砂六君子汤为其对症之方。阴虚胃痛,患者体质多羸瘦,口渴不欲饮,胃中有烧灼感,大便偏干,舌瘦红,苔少或有剥脱,甚则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典型表现。对于此类型胃痛的治疗,王教授师叶天士治胃病之法,在本方基础上合入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玉竹、山药等甘凉濡润之品,令其

13、甘守津还,以养胃阴。这也是王教授治疗阴虚胃痛的独到之处,即辛甘温健脾胃之阳与甘凉濡润养脾胃之阴并举,突破了中医界治疗阴虚胃痛重视养阴而轻视补气的局限,既防止了单纯辛甘温而导致更伤脾胃之阴的发生,也避免了甘凉濡润而产生的滋腻碍胃,寒凉伤及胃气的弊端。阳虚胃痛,患者形寒肢冷,胃痛绵绵,饮冷或遇寒加重,便溏,舌淡,脉沉无力。可用基本方加炮姜、干姜、高良姜、草果、乌药,阴寒盛者加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标实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痰饮等。除血瘀外,其他标实症状的随证加味治疗,前文论述甚详,不再赘述。有关瘀血胃痛的辨证与治疗,详见下文。3.活血化瘀,行气益气 重视气血是王教授辨

14、治胃痛的重要学术特点。具体思路是从整体入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四诊合参,以辨别病之在气或在血,判断疾病程度,决定处方用药是否运用活血药,活血药的用量及在方中的比例,以及其与治气分之药的配伍。病在血分之胃痛的治法为活血化瘀,行气益气。活血、化瘀、行气是为了和降胃腑,益气是为升健脾阳。辨在气在血:一般而言,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入血。胃痛的发病及传变也符合这个规律,即先病气后病血,血分阶段是气分阶段的进展。病在血分,是在气分症状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血分的症状。因而在辨证时,必须详察患者有无血分症状。从舌象来看,若见患者舌质或暗,或青,甚则紫,舌上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这是诊断病入血分最客观最重要的依据。若

15、患者舌质无明显的瘀血征象,亦不能由此而断定病不在血分,当本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综合全身症状,以求辨证准确。患者面色黧黑或晦暗,多是瘀滞不通的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甚或有柏油便,排除进食含血类食物、服用含铁剂药物等假阳性情况及直肠息肉、痔疮导致的出血,即是消化道出血,病在血分。病在血分之疼痛多表现为疼痛不止,痛如针刺,痛处不移,入夜加重,而在气分之疼痛则是间歇性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胀痛。女性患者如伴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症状,与胃痛的病机一致,也有助于病在血分的诊断。从疾病来看,慢性胃炎以病在气者居多,消化道溃疡则在血分者为多,可以作为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有

16、些患者并无明显瘀血症状,但按常规辨证治疗乏效,根据“初病在气,久病及血”理论,亦当考虑病在血分之可能。膈下逐瘀汤是王教授治疗病在血分胃痛的常用方。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和香附组成,此方由理气药和活血药组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王清任原用此方治疗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和久泻等膈下瘀血诸病,医林改错曰:“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王教授认为,其虽未明言本方治胃痛,但胃居膈下,因瘀血而作痛,则有是证用是方,故创造性地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胃痛,确实能起到王清任所说的“极效”效果。本方的使用指征是:患者有明显的瘀血、瘀滞不通的症状,症见面色晦暗或黧黑无光泽,胃痛且胀,固定不移,疼痛较重,昼夜不休,唇暗,舌质暗青甚至发紫,舌上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女性患者伴见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为增强其活血止痛之功,常于本方加丹参、郁金、生蒲黄、茜草、制乳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