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437170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 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

2、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 (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 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

3、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 主要指有障碍学生 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

4、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原则是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采取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工具。普校教师的任务: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一)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非典型发展又称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异常”特征。 (二)残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残疾影响

5、学生发展的领域:身体发育、感觉运动、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行为交往、生活自理。(三)残疾可致代偿功能强化 代偿是指当体内出现代谢、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组织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四)残疾引发特殊的教育需要:学习信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 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关键:提供支持服务,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 第二章融合教育一、融合教育的概念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

6、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融合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来说的。教育隔离不仅表现为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隔离,同一教育体制内也存在着隔离,诸如,分快慢班,办贵族学校等。本课融合教育主要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旨在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学生的教育 特殊需要融合教育起源于对特殊教育隔离安置的反思。隔离安置模式存在着歧视、不平、标签化等弊端 二、融合教育的演进 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主要经历了三阶段1.正常化(Normalization)2.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与一体化(Integr

7、ation)正常化二十世纪中期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 理念是帮助所有人过上正常的生活,认为隔离的养护机 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因此应让他 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 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来“非机构化 运动。 回归主流是20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倡把被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之回归主流生活,从而拉开了特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一体化是20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使特殊教

8、育与普通教育和并为一轨,为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教育改革运动。3.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全纳学校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歧视的融合学校。 融合教育的理念 :平等、接纳、参与、共享 国际发达国家融合90%。三、融合教育的实施中国的随班就读教育(一)随班就读概况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学生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

9、班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安置形式。随班就读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台湾早期期称之为“走读教育”。 2.历程 民间探索阶段:19871993徐白仑先生发起“金钥匙计划” 政府推广阶段:19942002原国家教委开展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 推进发展阶段:2003 教育部进行“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 3.现状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随班就读成为重要的教育安置方式 4.问题 随班就读规模不大国际差距 随班就读质量不高随班就混 (二)随班就读的任务 1.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

10、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开展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实施随班就读教育管理 资源中心是为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面专业资源支持的中心机构。这种专业资源包括专业物质资源和专业人力资源。 资源教室是建立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之中为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的专门 场所,相当于就读学校的资源中心。 巡回指导是指资源中心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普通学校

11、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指导、咨询与帮助的重要支持方式。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第四章视觉障碍学生 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现实生活中大约有1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 约占人口总数1%的盲与低视力人群,严重的视觉障碍会给他们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多的困难。 视力是眼睛在一定距离内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它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有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视野是指眼睛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觉障碍亦称“视觉缺陷”,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和其他活动”。 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是先天性

12、的。如家族遗传、近亲结婚、胎儿期的影等。主要表现为无眼球、小眼球、角膜浑浊、虹膜缺损、视神经缺损、黄斑缺损、白内障、青光眼、家族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目前,有调查表明,我国盲校学生视觉障碍原因中,先天因素已成为我国青少年致盲或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二是后天致病和外伤造成的。如视觉器官的疾病,大致有眼球的屈光不正、眼球震颤、角膜炎、结膜炎、巩膜病变、晶体病变、玻璃体病变、青光眼、沙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心因性因素、眼外伤等也可能致盲或低视力。 视觉障碍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 盲:狭义上指视力丧失到全无光感;广义上指双眼失去辨析周围环境的能力。中国和世界卫生组

13、织把双眼中优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的定义为盲。但大部分盲人都有一定的残余视力,法定的盲人中完全看不到的不到10%。 低视力:指能利用残余视力接受教育及进行工作、生活等活动。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双眼中优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大于0.05而小于0.3的定义为低视力。 视觉障碍对儿童的影响:视障儿童随时学习的机会受限制。运动能力受到了限制。他们的认知特点: 感知觉:首先,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非常灵敏;其次,视觉障碍儿童的触觉也十分灵敏,国外学者的研究证明:盲人的触觉阈限平均等于1.02mm,其中最低的为0.07mm,而有视觉的人触觉阈限平均为1.97mm ,可见盲人的触觉感受

14、性明显高于有视觉的人。第三,盲童形成空间知觉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 听觉注意与记忆能力较强,但这些视觉表象往往是模糊不清和不完整的。 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口语发展与普通儿童基本上没有差异。但在用表情、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帮助说话这一方面可能比较欠缺。 书面语言的发展特点:识字容易,但理解部分词义有困难。盲文是一种靠触摸觉感知的特殊形式的文字。我国采用的每方以6个凸点为基本结构的汉语盲文,是以汉语拼音规则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汉字中形声字约占80%以上,明眼儿童很容易按其结构,将音、形、义联系在一起理解,牢固掌握汉字。盲文则不然,

15、视觉障碍儿童在理解盲文书写的词义时,不能象明眼儿童那样得到汉字字型的启发;视觉障碍儿童阅读书面语言的速度较慢,有可能影响整体的阅读量、知识量。由于现行盲文只有5%的标调率,这使视觉障碍儿童对汉语盲文中大量存在的同音词的辨别与理解容易发生疑义,从而影响了摸读速度和表情达意。 在盲文的书写方面,由于盲文是正面摸读、反面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头脑里进行点字符形的换位,扎写盲文也比普通的书写费力,所以,视觉障碍儿童的书写速度要稍慢一些。 视觉障碍本身不至于妨碍儿童身体的生长和发育。但由于运动少,可能会造成身体运动发展延迟,影响了体格的发育,也可能因失明对儿童的躯体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低头或垂头,有些儿童具有耸肩缩颈、弓背弯腰、行姿异常等现象。 随时学习和自由行动的限制还影响了视觉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视觉障碍儿童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视觉障碍并不明显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视觉损伤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原因:一是视觉障碍儿童入学普遍较晚,错过了最佳的开发智力的关键期;二是父母和教师对视障儿童在学业成就上的期望低;三在视觉缺陷给儿童的学业增加了不少困难;四是视觉障碍儿童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去学习普通儿童不必专门学习的技能与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