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431654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一,调查原因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我国正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 响,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关键词:各类社会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满怀喜悦 和期待。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 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

2、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 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 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 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突发性强,犯罪手段更 趋向于组织化、技术化、知识化、成人化,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 罪具有

3、随意性、盲从性。结合焦作具体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如下特点:1. 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2. 从作案形式看,团伙化犯罪严重。3. 从案件性质上看,侵财性犯罪突出。4. 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5. 从犯罪手段来看,暴力化犯罪加重。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发育 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和心理矛盾特性的发展,是他们沾染劣迹的内在 因素,而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生理及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 在因素。1.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因素。犯罪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畸形儿,一方面

4、他们具有 一般未成年人的共同生理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经历,又形成了 区别于一般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2. 文化程度低。文化知识水平低下是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他 们中有许多人在校期间属于旷课生、双差生、辍学生,由于缺乏精神食粮,往往寻求刺 激以填补空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武陟县龙源镇小徐岗村王甲、王乙、王丙 三人同为辍学初中生,因无钱花又不敢向父母要,遂一同将王丙老祖母仅有的 157 元零 花钱进行洗劫,并挥霍一空。3. 思想道德水平低。一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许多罪犯对人生 谈不上什么认识,他们没有理想,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迷恋

5、金钱、色情,盲目 寻求感观刺激。二是认识混乱、情感反常。犯罪未成年人不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是非、 善恶不分,荣辱、美丑颠倒,道德认识上形成了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的观点。武陟县 龙源镇任徐店村 13 岁的李聪伙同本村 14 岁的李东和崔兴潜入本村崔某家中盗窃现金 1500 余元、4000 元存折1个和部分物品,在挥霍后看到路边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时, 便掏出 50 元钱让她买书,还嘱咐她要好好学习。4. 心理过程不平衡。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推理、归纳、分析及文 字组织能力较低;反应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及操作能力较强;生理上正处于青春 期,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但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

6、导和发挥,结果在客观上形成了某 种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力。武陟县圪当店乡大城村15 岁的李幼树在与小朋友刘某玩耍时, 因言语不和发生争执,李一怒之下拿起尼龙绳将刘勒死。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了其本身的内在因素 外,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首要因素。2. 学校教育失当,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3. 不良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关键因素。4.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3)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己

7、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 题。根据上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征和犯罪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坚持“教育为本 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2、强化教育,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3、综合治理,营造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4、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好未成年特殊群体的帮 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 他未成年人也具有警戒作用。调查对象(2)成年人:(1)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

8、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弱势群体的 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贫富差距仍在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的犯罪高发态势。(2)犯罪原因:1. 当前我国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罪犯中大多数是1835周岁的青年,且其实施 的大多是财产型犯罪,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青年大多教育水平底,处于 未婚、初婚状态,因经济拮据而致的生存压力大,同时这批特殊的青年群体因受教育不 足而导致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2. 贫困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的经济根源,而城乡巨大的反差引致的相对 剥夺感是相当一部分成员犯罪的刺激因素;3. 交友

9、不当,哥们义气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成员犯罪的人际因素, 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缺失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激化因素。(3)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除此之外, 以下措施必须同步跟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提升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素质;完善基 础教育政策,消除教育贫困;强化道德、法律、民俗控制,促进治安秩序稳定;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消除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生存的后顾之忧;加强对外来人口住所地的管 理。由于研究的时间、精力所限,对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遭遇失地、合法利益诉求 受阻(如举报基层腐败、保

10、护居住环境等)等情况而引发的犯罪行为的研究未能获得充 足的个案支持,使得一些假设暂时不能得到很好的验证,这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努 力的方向。调查对象(3)官员群体(1)犯罪原因当今世界,腐败已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弊端,而是各国、各地区共同面临 的、急需治理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严厉打击和 有效预防的措施。国际上,联合国组织也很重视腐败犯罪问题,多次召开有关反贪污腐 败的研讨会。反腐败的机制或对策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其一,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及 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其二,公职人员的素质;其三,监督制约机制;其四,公正适宜的 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系统为主体的公共

11、秩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上四个要素,以“法” 贯之,通过法律来引导、确立和保障。1. 加强与完善反腐败立法,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下反腐倡廉的法律秩序与环境 首先,需要加强反腐败犯罪的立法,当前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2. 要改革和调整惩治腐败犯罪的刑罚方法。3.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犯罪的专门机构,并相应扩大其独立性和权能。4. 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法,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执法。5. 继续建立、改革和完善反腐倡廉的公职人员队伍,提高公务人员自身的免疫力6. 改革原有的干部制度,建立严格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7. 严格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严格限制公务人员

12、接受馈赠和额外报酬8. 实行干部回避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9提高公职人员的薪俸待遇,严禁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10. 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教育11. 继续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犯罪的监察和监督机制,预防和控制腐败犯罪的产生不受制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的公理。防治腐败犯罪现象,个人的“自律”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个人 的道德品质上,而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在权力机制限制人治,并保证这一机 制的依法有序和有力运作。12. 发挥舆论和公众举报等社会力量,有效地限制和打击腐败犯罪的滋生蔓延13. 继续开展对腐败犯罪原因

13、和对策的深层理论探讨,不拘泥于对东西方现有理论 的解释与说明,争取创新与突破,为反腐倡廉提供新的理论武器。调查对象( 4)刑满释放人员群体:现状:刑满释放人员群体违法犯罪概率往往远高于其他群体。截止今年5月,有一监狱关 押罪犯5103人,其中有过再犯罪记录的985人,占在押罪犯人数的19.3%。其中,两 次犯罪即二进宫”的有840人,占85.3%;三次犯罪即三进宫”的有125人,占12.7%; 四次以上犯罪即四进宫”以上的有20人,占2%。(2)再犯罪的特点:1. 累犯比例偏较高。2. 中青年居多。3. 文化普遍偏低、总体素质较差。4农民和无业人员占绝大多数。5再犯罪以短期刑为主。6主要表现为

14、暴力型犯罪和侵财型犯罪。(3)再犯罪的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归纳起来,导致刑满释放人员再走上犯罪道路, 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好逸恶劳,贪图享受。2不适应社会竞争。3.家庭变故,诱发再犯罪。4以蹬监坐牢为资本,逞强斗狠再犯罪。5. 安置、帮扶不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效果差。(4)减少监狱罪犯再犯罪对策建议在监狱服刑的再犯罪的在押人员,经过监狱的劳动改造和一定的法律、法规学习, 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由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主观恶性较深,尽管通过 监狱服刑而并未真正改造好,对社会仍然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加强对再犯罪人员教育改 造和刑满释放后的安置、帮教和管理工作,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具

15、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1.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提高明辩是非能力。加强对再犯罪人员的主观改造,让他们 对社会、对法律、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态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这很大程度上 决定他们是否再走上犯罪道路。2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能力。要依托健全的措施,采取符合再犯罪人特点的管 理方法,配备责任心强、有经验、善于管理、长于做思想工作的管教干部对他们进行重 点监管和帮教,并利用良好的监管改造环境促其积极地劳动改造,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增进改造效果。与此同时,也要用高强度的劳动来让他们深切体会劳动的艰 辛,犯罪服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他们畏惧犯罪、不再想犯罪。3增加家庭关怀,体现社会关心。对

16、刑满释放人员而言,来自家庭的关怀是十分重 要的,能帮助他们鼓起生活勇气,尤其是在刑满释放人员恢复自由的初期阶段,更是如 此。在他们感到生活茫然和痛苦的时候,家人应该及时发现并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平 稳渡过思想上、生活上、就业上的迷茫期、困难期和无耐期。4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生活能力。要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门求生技 能,在他们重入社会后因有技术而实现就业。有关部门要认真安置政策,使其能自食其 力,成为社会有用之人。5. 打防结合,减少犯罪。打击和预防从来都是解决犯罪问题有效的两手,要综合运 用,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要根据国家法律予以依法从严、 从重、从快打击,发挥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不解地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