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生物复习提纲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生物复习提纲汇总.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生物复习提纲1.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一座城市等。 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保护色(如:蜥蜴和北极熊的体色)、警戒色(如:毒箭蛙、胡蜂、夹竹桃)3、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鸟类有适于飞翔的翅膀、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4、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5、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也能
2、影响生物。6、除病毒以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目镜、物镜、反光镜要在同一直线上。用左眼观察放置玻片标本观察:先用粗准焦螺旋,后用细准焦螺旋(降镜筒-升镜筒-细调)收放: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将镜头降至最低处,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小结:1、显微镜最重要的结构是 目镜 和 物镜 2、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相反的) 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短(一致的)3、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遮光器(光圈) 和 反光镜 当光线较强时,应选用小光圈和
3、平面镜 当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4、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如:“上”“”, “b”“q”)5、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的方向一致,即:物像偏向哪方,玻片标本就往哪方移6、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7、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8、判断污点的方法:(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第一步移动玻片,如果污点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玻片上;若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在目镜或物镜上。第二步转动目镜,若点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二、细胞(一)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三)动植物细胞的比较(P42表)即:植物和动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 细胞膜 、 细胞质 、 细胞核 、 线粒体 , 植物细胞还具有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绿色部分) 三个结构,这也是动、植细胞的区别。(四)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活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较大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小,细胞膜将不能保证从外界环境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质,较小细胞的表面积则相对较大,更易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分裂过程 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细胞膜内陷,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
5、二,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新的细胞壁,从而形成两个新细胞 在细胞分裂前,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的意义:繁殖、生长、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第五章第1节 光合作用一、探索光合作用的实验(P69-73)(实验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1、实验目的:(1)检验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 产物(2)检验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2、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3、实验步骤:(1)黑暗处理:将植物放在黑暗处23天目的:消耗和转运完叶片中原来合成的淀粉(2)遮光处理: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
6、住叶片的一部分 不遮光部分(有光)实验组 目的:形成对照遮光部分(无光)对照组(3)光照处理:将植物放在光下23小时目的: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4)酒精脱色:将摘下的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水浴加热),脱色后清水漂洗目的:将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脱色隔水加热的原因:酒精易燃,不可直接加热现象:叶片变为黄白色,酒精变为绿色(5)滴碘液,再清水漂洗,观察现象 遮光部分:不变蓝,无淀粉产生4、实验现象不遮光部分:变蓝,有淀粉产生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5、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1、原理:氧气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结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7、。(实验三)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1、实验材料:斑叶植物(如银边天竺葵) 斑点部分:无叶绿素2、对照绿色部分:有叶绿素3、现象:叶片绿色部分变蓝,斑点部分不变蓝。4、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而叶绿素在叶绿体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如韭黄、豆芽的形成(实验四)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1、现象:装置一(无二氧化碳)叶片不变蓝,无淀粉;装置二(有二氧化碳)叶片变蓝,有淀粉。2、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五)检验光合作用需要水b部分有水变蓝色现象a部分无水不变蓝探究因素水。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叶
8、片的主脉切断,如图所示,在阳光照射4小时,将此叶片脱色处理再用碘溶液处理,发现a部分呈棕色,b部分呈蓝色,表示a部无淀粉生成,b部有淀粉生成,这个实验证明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三、叶片结构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征。1、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叶肉气孔下表皮保卫细胞叶脉上表皮(1)表皮(上表皮、下表皮)(保护组织) 位于最外层,由 无色透明 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易透水 角质层 。由成对的半月形的 保卫细胞 组成。保卫细胞有 叶绿体 ,可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可控制 气孔 的张开和关闭。 气孔 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一般下表皮气孔 多于
9、上表皮。表皮上有气孔(2)叶肉(营养组织):包括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含的叶绿体和叶绿素比海绵组织多,所以上表皮的颜色深。(3)叶脉 (输导组织):分为平行叶脉和网状叶脉。包括运输 水 和无机盐 的导管和运输 有机物 的筛管。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征。(1)叶片阔而扁平,吸收 阳光的表面积大;实验一(2)栅栏组织 细胞排列紧密,含有的叶绿体和叶绿素多,利于吸收阳光和进行光合作用;(3) 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利于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叶片内自由移动;(4) 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利于气体进出细胞;(5) 叶脉 有效地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6)叶表面的 角质层可以防止水分散
10、失。 第5章第2节 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种子是最好的实验材料(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1、甲、乙应放在温暖环境中,目的有利于种子萌发。2、这是一个对照实验,甲萌发种子为实验组,乙煮熟种子为对照组。3、实验原理:氧气助燃。实验最后用燃烧的蜡烛来检验。4、现象:甲中蜡烛立即熄灭,乙中继续燃烧。5、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要吸收氧气。(实验二)种子萌发时呼出二氧化碳1、注入清水的作用是排出气体。(加水排气法)2、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现象:甲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实验二4、结论:该实验证明了萌发的种子呼吸时要产生二氧化碳。(实验三)种
11、子萌发时释放能量1、乙瓶中煮熟的种子装入前需要先冷却到常温。2、一段时间后,甲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高。3、该实验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出了热能。实验三这是因为种子中的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细胞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反应式叶绿体二氧化碳+水淀粉(贮存能量)+氧气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线粒体 二氧化碳+水+能量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产物淀粉、氧气
12、二氧化碳、水场所叶绿体(含叶绿体的活细胞)线粒体(所有活细胞)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物质转化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热能散失把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意义提供食物提供能量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应用合理密植立体高效种植(间作套种)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多施有机肥提高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大,瓜果甜粮食、种子的贮存:干燥,低温水果、蔬菜的贮存:a、增大二氧化碳浓度b、充入氮气c、低温d、隔绝氧(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二者联系相互依存(光合
13、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原料;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动力)七年级下册1、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咽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能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2、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场所是小肠。3、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4.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5、 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分别在口腔、胃、小肠。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
14、萄糖、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6、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为多肽(大分子),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7、消化公式(了解):淀粉(口腔、小肠) 蛋白质(胃、小肠) 脂肪(小肠):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消化物质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为麦芽糖胃腺胃液(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为多肽肝脏胆汁(不含消化酶)促进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胰腺胰液(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肠腺肠液(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胰 管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