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3560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陶瓷工艺.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从陶瓷工艺的类别来讲,教学重点应放在瓷器工艺方面;从掌握知识和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不局限于课文图版中的一些作品,努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英语CHINA,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意

2、思,他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瓷器,这也许就不是每个同学所知道。去年元旦,我们瑞安市的外滩搞了一次商品展销会,在展销会上数量最多的就是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各种各样,非常漂亮,让我们瑞安人大开眼界,欣赏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买的人很多,相信相当多同学家也都买了,然而,对于瓷器的知识,我们却是非常的欠缺,记的有次有个人说:这些瓷器很一般嘛,这么贵谁要,便宜一点,我看就只值十元钱,反正你也卖不掉。当时,这位景德镇人很气愤,他说:这是窑变,你懂吗,如果你懂的话,我就送给你,不然我宁可砸掉也不卖。结果他当场就把那个瓷器砸掉了。尽管在这里最不合算的是那位卖瓷器的人,但是他却给我们深刻的上了一课。所以我想通过这节

3、课,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如果再出现类似问题,我们可以自信的说:窑变吗,很简单的,不过你的作品还不到家,送给我是不要的,值不了多少钱,我买得起。 再说中国在古代曾经被外国人称为瓷器之国。16世纪至17世纪,中国瓷器涌入西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龙泉青瓷在法国登场。龙泉青瓷冰肌玉骨的青色使法国人惊讶不已,他们手捧着龙泉青瓷,十分困惑,泥土放入火中,怎么能烧出这么靓丽的青色来?这简直就是奇迹。因为这种青色像牧羊女中的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法国人就称中国青瓷为雪拉同。从此西方人把中国看作是瓷器之国,这显示了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永久赞美。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掌握一些陶瓷艺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了

4、解一下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讲授新课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明的,所以要了解中国的瓷器艺术就首先要从陶器谈起,何况中国古代的确制陶工艺也有灿烂的历史,如秦朝的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有人说:到中国没有看到兵马俑就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到埃及没有看到金字塔就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同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的第一页,是考古学家划分旧石器时代与

5、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当然,陶器的发明也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形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贮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

6、最早的陶器显然是摹仿其它材料做成的常见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后来才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在制作上(包括器形和纹饰)也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时,由于烧制工艺的不同,出现了彩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看课本18页,彩陶壶鱼纹彩陶盘黑陶蛋壳杯,哪个是彩陶、灰陶和黑陶?我们现代一些房子上的瓦片就是灰陶。从这些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艺术成就以彩陶最为突出。课本上列举了两个作品彩陶壶(绘平行纹、网纹、旋涡纹、装饰华丽、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动感,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可见优美和谐的图案)鱼纹彩陶盘(用黑色绘三条鱼,构成连续图案,神态生动),充分体现出工艺美术实用和审美完美统一的本质特征。

7、(学生分析:这两件彩陶是怎样达到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法则。比彩陶稍晚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见课本图黑陶蛋壳杯(不含任何杂质,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因此被誉为黑如漆、薄如纸)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在当时大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器具,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从他体现的完美的设计来讲,

8、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艺术明珠。一、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根据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器,考古学家称为是原始瓷器。而早在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就开始流传到国外。由于欧洲各国十分珍爱中国瓷器,使其价值超过黄金,因而成为财富、地位、品位的象征。德国奥古斯特二世曾于1717年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骑兵换取普鲁士帝国威廉一世的127个中国瓷器,这能够称得上当时欧洲人最大的中国瓷器情结。当时欧洲出于防止白银大量外流、节约开支之需,于是一些国家竞相仿造,德国人伯特格尔在大贵族契尔恩豪斯的资助下,经过反复失败、反复试验,

9、终于在1709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伯特格尔因而成了欧洲瓷器之父。而中国最早生产出同类瓷器是在秦汉时代,比欧洲这个小弟弟至少早了1700年。二、陶器和瓷器的区别:(紫砂壶: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以其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被誉为陶都之花蜚声中外。 紫砂陶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可塑性极强、含铁量较高的特殊天然陶土制成,泥色有紫泥、红泥、淡黄色泥。紫砂泥最适合于用来塑造茶壶。前人总结紫砂壶有五大优点:(1)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2)壶经久用,多孔性的壶壁能吸收茶汁,即使不放茶叶,空壶注入沸水,也会发出醇郁芬芳的茶香,且有茶味。(3)茶汁不易霉馊变质。(4)使用时间越久

10、,茶壶越发光泽,包浆越足。(5)有耐冷热急变和传热缓慢的特点,沸水注入不开裂,使用提携不烫手,保温程度好。 紫砂陶创始于宋代,但直到明代中叶才开始盛行。供春是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第一人。时大彬是供春之后最著名的紫砂艺匠,善制小巧玲珑的紫砂壶。到了清代最著名的有明末清初人陈鸣远,善制茶具雅玩,作品新颖、雕镂兼长,名孚中外。嘉庆、道光年间有杨彭年、陈曼生、邵大亨,作品历来为鉴赏家所珍藏。)不过瓷器虽是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它们之间却有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用料不同。陶器一般是由易熔黏(NIAN)土烧制的,瓷器则是由瓷土作原料。陶器的表面一般不上釉或者只上低温釉;瓷

11、器的表面一般都上高温琉璃釉。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000C,瓷器则须经1200C以上的高温烧制。质地不同。陶器胎质粗松,故有吸水性,敲击时声音不脆,呈扑扑声;瓷器的胎质结实,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可以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音。所以古人形容瓷器之美,称他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三、瓷器发展和作品欣赏:1、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见图南朝覆莲小罐,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釉是指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用一些矿物材料和

12、化工原料组成,磨成釉浆,涂在陶瓷表面,经一定温度烧制而成,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或不透明,光滑或粗糙。有的还在釉上或下上色彩,称为是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是指在釉上彩绘,然后再入窑烧,具有装饰简单的特点,但光亮度教差,长久使用容易变色。釉下彩是先彩绘,然后在上面施釉,象我们现代的青漆,透出底色,釉色晶莹明澈,由于有釉的保护,所以不易磨损,但色彩不如釉上彩丰富多彩。 2、隋唐时期:白瓷、青瓷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了新的发展。隋代出现了白瓷,见白瓷龙柄双腹瓶造型奇特,洁白光亮。唐代以越窑(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青瓷最为著名。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唐

13、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有如冰似玉之誉。现存的青釉风首壶便是唐代初期青瓷的精品。整个壶的造型与装饰华贵而又庄重,釉色美丽。3、繁荣在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在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地处河南省的钧窑,采用厂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实非言词所能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品。其中的海棠红、

14、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瓷盘,是优美的天青色,制作时,由于在天青色的釉下加氧化铜,高温起化学变化,铜还原为红色斑纹,和天青色形成鲜明对比,显得艳丽漂亮。 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色彩柔和,像玉一样,1921年,日本人茧JIAN山从北京琉璃瓶厂买了一件宋代龙泉窑的香炉,兴奋异常,遂把他在东京开设的古玩字号会仙堂改名为龙泉堂。1923年,东京大地震,地动山摇,茧山置万贯家财而不顾,只身抱着龙泉香炉跑出震区,真是视瓷如命。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黑瓷似乎除黑而外难以创造特色,但宋代的匠师却烧出了像兔毫般

15、的结晶釉。见建窑星点乌金釉茶碗,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表面,在高温的釉层里流动,形成条纹和星点。地处浙汀省的哥窑的青瓷器,器身满布断纹(专业术语称作开片或纹片),以此作为釉面装饰,本来开片乃是上艺上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过大而出现的一种裂纹,是一种缺陷。而哥窑的匠师们却通过工艺的调整,有意识地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作为瓷器装饰的一种特殊手段,有意追求一种缺陷美。见哥窑贯耳炉,巧妙的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我们现代所说的龟裂纹就是这种纹饰。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对我国陶瓷美学的一大贡献。(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回答问题)4、元、明两代:青花瓷器、釉里红

16、瓷器、斗彩和五彩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工艺又有重大突破。一是始于元代的青花瓷器。这种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般化钴料绘纹饰,再卜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幽雅宁静,永不退色,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现存的元代青花鸳鸯莲纹盘突出地体现了青花瓷的这种艺术特色,画面静中有动,体现高度水平。其次,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现存元代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是传世釉里红瓷器中的精晶。它色泽鲜明,纹饰丰富。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