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34963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大十年破茧:银行重新归队时间:2014年8月12日 耗时十余年的中国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近日尘埃落定,这意味着光大集团历经30余年艰辛曲折发展后,终于破茧重生。8月1日晚,光大银行(2.74,-0.02,-0.72%)发布公告称,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光大集团改革重组的细化方案。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光大,这是其发展历程上关键的一次重生。8月5日,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认为,这无疑是关乎光大生死的抉择,而从金融行业来看,这也为2003年启动的中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新方案摒弃八年前分拆、肢解光大集团的重组思路。取而代之的是,以强化光大集团为中心进行重组改革

2、,最大程度保证其完整性,并给其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空间。财政部、汇金公司分别以持有的光大及旗下部分子公司的部分股权、债权本息、人民银行再贷款本息等资产作价,发起设立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下称“光大股份”)。至此,新光大的股权架构,将与“同胞兄弟”中信集团相似。重组方案解决了光大股权关系不顺、历史包袱沉重和发展缺乏后劲三大顽疾。这家横跨中国香港和内地,涵盖金融、实业,坐拥资产近3万亿元,几度濒于破产清算的“红色企业”,由此重获新生。改革重组后,光大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地位不发生变化,将继续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择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整体上市。8月4日,唐双宁和光大集团总经理高云龙在共同致员工的信中

3、透露,光大股份挂牌前还须进行资产评估、股东变更、股权过户等十项重点工作。据财经记者了解,若进展顺利,光大股份有望今年内挂牌成立,由汇金公司绝对控股50%以上股权,财政部为第二大股东,注册地保留在北京。光大集团内部自上而下,都对新的重组改革方案充满期待。相较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重组改革,光大集团当初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极差,其重组改革在金融业界称为“天书式”改革,一度被认为“银行、集团只能保一个”,“改也是死,不改也是死”,足见其重组改革之艰难。光大的重组改革方案围绕消化巨额历史债务和光大未来发展进行,财政部、人民银行身为改革方案设计者和光大债权人,扮演双重角色,一度进退维谷。回

4、溯中国金融机构重组改革历程,光大可谓独一无二的争议样本。由于其特殊出身和前期发展的无序和管理不规范,经营风险累积,光大本身问题极为复杂,各种利益博弈空前、市场化和非常化因素错综复杂,纵横交织,使得改革方案的设计难度大大增加。也正是因为如此,外界普遍关心,全新的光大能否彻底走出历史的魔咒,步入发展的正轨。光大改革重组方案实施任务依然繁重,甚至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行政级别明显不同的光大股份和大股东汇金公司如何协同发力;新的集团公司能否引领光大顺利前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效应能否最大程度地释放;实业、金融再度联姻后,如何防控风险等等。曾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财政部和央行人士也提醒道,从历史的维度看,光

5、大集团每每深陷危机,都与旗下公司关联交易密不可分。随着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重组后拥有更大掌控力的光大股份,探索集团和子公司之间业务协同与风险管控兼顾的有效路径,是其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集团重塑2014年7月7日,对于即将耳顺之年的唐双宁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他掌舵七年之后,光大改革重组总算翻开新的一页。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光大集团改革重组的细化方案。从2003年启动重组改革算起,满打满算11年。用艰难曲折来描述这一过程,再准确不过。新的改革重组方案由财政部牵头,人民银行、银监会、中投公司等相关部门参与共同设计,先后20多个部门进行了几十次沟通协调。方案显示,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由国

6、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汇金公司)发起设立。其中,财政部以光大(集团)总公司(即北京总部)和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即香港总部)的股权以及财政部对光大(集团)总公司享有的债权本息作价后出资;汇金公司以持有90亿股光大银行微博股份、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以及承接的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再贷款本息作价后出资。重组改制后,光大总公司(包括境外分支机构)全部资产、负债、机构和人员由光大股份承继。北京总部、香港总部合二为一,香港的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光大股份的子公司。方案虽已确定,但重组细节仍在推敲之中,具体执行更需时日。

7、一位人民银行曾参与重组方案设计的权威人士表示,现在汇金和财政股权的比例大致已明确,但截止日的利息数额还在核对之中。光大发展历史上,央行曾多次出手相救,通过再贷款、协调商业银行借款等多种渠道,帮助光大数次转危为安。重组后的光大股份中,汇金的股权比例将略高于50%,财政部持股比例略低于50%。经过股权置换后,汇金在光大银行的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41.66%降至22.3%,成为光大银行第二大股东,光大股份则回归光大银行第一大股东角色。光大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将尽快完成资产评估,及早获取财政部授权批准集团组织资产评估的批复、资产评估核准、财政部关于新光大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等文件。此外,光大还需向银监会、证监

8、会微博、保监会申请各自所管辖的金融机构股权变更,并申请旗下内地A股、香港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豁免,制定新公司章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变更相关高管人员任职,直到股份公司挂牌成立。整个流程有望今年内完成。对照2006年的方案,光大重组改革的方向可谓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由最初的集团分拆,转变为如今的集团强化。而这一变化,始自2007年,时任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空降光大集团。唐双宁继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后,主张以集团为中心进行重组,而不是拆散肢解光大。而当初汇金入主光大银行,导致集团对银行子公司失去控股权,被唐称为“以空间换时间”。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唐双宁为争取各个监管部门的同意,磨破了嘴皮子,其中艰辛

9、难以言表。唐双宁自我调侃说:“有些事一辈子烂在肚子里也不想说,也许等十年后条件允许了,我考虑可以写一部小说,保证能畅销。”光大内部人士坦承,方案推进艰难的核心原因是,涉及光大集团改革重组牵扯的相关方太多,未偿还的债务太重,各方想法不同,协调难度极大。“关键是,光大通过七年的发展,资产增长34.5倍,利润增长了近4倍。”这位内部人士说,“这是重组方案峰回路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今,围绕最新批准的细化方案,新的光大股份成立后,光大集团整体性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30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光大北京总部与香港总部长期互不隶属、光大集团对光大银行、在港企业、实业企业等不能并表、影响集团生存发展中的所有关

10、键等问题,都得以解决。香港企业回归、银行回归、实业回归重组方案实现了光大集团的三个回归,得以构建一个强大的总部。截至2014年6月末,新的光大股份资产规模超过2.8万亿元,净资产超过20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400亿元。光大集团内部人士评价,除了资产实力的明显增强,股权关系的理顺,使得光大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能力显著提升,可以告别有集团之名、而无集团之实的窘境,进而步入发展正轨。艰难重组谈起光大,业界最为熟悉的是,它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窗口企业,由“红色资本家”王光英创办。1983年4月,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原名“紫光实业有限公司”,与荣毅仁创办的中信集团,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大

11、桥头堡”。与中信聚集了一群懂市场的“老资本家”和朝气蓬勃的“青壮年人员”不同,王光英一开始就善于启用年轻人,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的秘书孔丹,便是其中之一。同时,王光英还极为注重与香港社会名流沟通。据悉,光大创建之初,中央甚至拨付了比中信更多的资金。先后任职光大、中信两家特殊公司的孔丹最近回忆称,中信的印章有国徽,尺寸是正部级的,光大想要国徽没要到,只给了五角星,但印章的尺寸和中信一样。这种细微差异或许预示了两家公司不同的发展轨迹。用光大内部人士的话总结来说:“一步踏空,步步踏空”。光大命运多舛,发展一直不顺利。成立之初,中央并没有给光大明确清晰的业务领域。光大以贸易起家,后创办金融业,在上世纪9

12、0年代中期,才确定以金融业为重点的定位。期间,先后经历了光大信托投资公司外汇交易巨亏,亚洲金融危机中激进扩张,光大集团旗下关联交易,光大银行巨额坏账等危机事件多次震动金融界,经营风险暴露无遗。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曾多次出手救助。经过伤筋动骨的几轮折腾后,公司元气大伤、内部人心涣散、管理混乱、股权关系支离破碎、内外债务链条纷繁复杂。公司领导人也自王光英卸任后,频繁更迭,有的被免职、有的甚至被判刑入狱,昔日的明星企业,沦落到没有人愿意接手。期间,光大还险些被摘掉中央直属企业的招牌,公司处在随时被接管和破产的边缘。在光大走投无路之际, 2003年7月8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光大改革重组,重组方案由人民

13、银行牵头设计,经过三年八个月的漫长等待,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三次批示,最终在2006年圈阅同意。此方案核心是化解光大债务风险,恢复其正常经营能力,出于这样的考虑,该方案提出实现金融业、实业分离,组建光大金融控股公司、光大实业集团公司,光大香港公司被剥离,光大面临一分为三的局面,这意味着原有的架构将被彻底打散。就在此时,时任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空降光大,出任董事长,按照国务院的重组方案,光大率先启动了银行的改革重组,先后完成A股、H股上市,几年内,光大银行走出了泥潭。先救银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让光大获得了二次重组的宝贵时间。据知情人士透露,唐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来了,就不能让自己成为“末代掌门

14、”,不希望光大在他手上分崩离析,他要为光大发展长远考虑。不过,想要完成二次重组殊非易事,2006年方案是国务院批准的,将这个方案再度大幅调整,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当时的光大集团债务缠身,没有任何发言权。数据显示,2007年初,集团总资产6257亿元,净资产-37.98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光大银行更是连续三年没出报表,资本充足率一度为负数。这对于唐双宁来说,无疑是实实在在的挑战。唐双宁上任后不久,光大便向人民银行、财政部沟通,首次公开表达了不愿意分拆的想法。当时部委官员都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国务院通过的方案,怎能轻易否定。此后,高层决策者的态度转变,使得重组迎来转机,主要谈判方一系列人事变

15、更,也促成了重组方案的调整。2010年4月,时任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卸任,后彭纯接任执掌汇金3年多,2014年5月,原光大集团副总经理谢植春调任汇金总经理。此间,光大重组的方向也逐渐发生转向,汇金公司、财政部也相继妥协退让。2012年12月,在时任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尤权前往福建任职前,召开了最后一次光大集团改革重组方案协调会,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同意了光大一直主张的以集团为中心的重组方案。这也意味着2007年国务院批复的方案被放弃。“原来的方案是往南走,新方案往北走,硬生生给掰过来了。”接近光大核心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银行回归新的重组方案中,光大银行是当然的核心。截至2013年末,光大集团总资产2.54万亿元,利润总额374.36万亿元,其中光大银行总资产为2.42亿元,净利润为344.21亿元,占比分别超过95%和90%。显然,银行是光大旗下最重要、最赚钱的资产。根据初步测算,完成重组后,汇金公司持有光大银行股份由目前的41.24%下降至21.96%,降至第二大股东,而光大股份持股比例上升至23.69%,超越汇金,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前,光大集团和光大控股共计持有光大银行股份约为8%。光大银行股权拉直,也就理顺了光大集团、汇金公司和光大银行的股权关系。这意味着脱离光大集团七年后,一个财务健康的光大银行重新归队,这自然是光大集团方面梦寐以求的夙愿,至此光大集团才算名实相符。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