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32718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取得虎门销烟的胜利B.在鸦片战争中抵抗英军进攻C.主动向西方学习D.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海国图志等著作在中国的社会精英中并没有流传开来,很多士大夫甚至不知道发生过中外战争。1861年,中国外事团队出使西方国家,在他们留下的出游笔记中,只有对西方国家繁荣的欣羡。这体现了()A.鸦片战争后中外经济联系加强B.士大夫对外来事物认知的缺失C.新思潮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D.清朝继续维持闭关自守的局面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之危机,在如何应对危机方面,以下几种思潮最符合时代潮流的是 ( )A.

2、 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4、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D.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认可5、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

3、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C.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D.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D“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7、“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4、史学家陈旭麓这段话强阔对历史事件应( )A. 分为二进行评价B. 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C. 全方位多角度看待D.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8、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梁启超意在( )A.全盘西化B.中西融合C.继承传统D.托古改制9、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

5、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0、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11、“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12、如图中为近代某时期的著作.曾被誉为

6、“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该著作( )A.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B.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C.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D.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材料二 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年)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

7、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材料三 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认为“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 “用”观的运用及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及趋势。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

8、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材料三

9、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 A、B项与题意无关。当中国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时,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主动了解西方情况,C项符合题意。D项是魏源首次提出的。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士大

10、夫甚至不知道发生过中外战争”“只有对西方国家繁荣的欣羡”体现的是士大夫对外来事物认知的缺失,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A项排除。鸦片战争后 的新思潮启迪了人们睁眼看世界,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C项排除。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D项排除。 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反映了维新派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A、B、D两项都只是学习科技。故选C。 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得到多数先进中

11、国人的支持,D正确;洋务派是学习器物,维新派是学习制度,A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第二次鸦片片战争之后产生,B错误;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C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 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史学素养。根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对历史事件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故B正确;材料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A、C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应排除。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中国在

12、上古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强调中国传统中蕴涵着议会制因素.说明梁启超意在托古改制,故D项正确;策略意在说明中国古代政治中蕴含着议会制因素,既没有涉及全盘两化的信息.也不是强调中西融合、继承传统,A、B、C三项错误。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由题干可知,梁启超变法通议中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A、C两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对比中日 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 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材料中谭嗣同主张“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

13、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猛烈抨击纲常礼教,这说明两者都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以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谭嗣同是维新派,主张民主改良,并不主张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提到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因此不是利用传统思想.故C 项错误;材料未强调政治体制变革,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是在抨击某派只知道学习西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说明抨击者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评判,故选D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严复天演论。该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

14、如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国家与国家之间也类似,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但是这一理论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又对中国社会和国人有巨大的警醒作用,故A项正确。其没有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B项错误;其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故C项错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就已经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故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 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 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

15、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失败。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3.近代中国向两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以为原本,辅以”可知主张“中体西用”,根据材料二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可知开始认为西方的政治体制走“体”。西方的先进科技是“用”,根据材料三中“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可知,19世纪末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观。2.结合洋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