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320720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验方案 (2).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试 验 方 案山东广信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2012年3月12日目 录1概述12. 检测依据13. 检测使用的仪器及设备14孔道摩阻损失的测试14.1 测试方法14.2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4.3 试验测试步骤34.4 数据处理方法34.5 注意事项35锚口及喇叭口摩阻损失测试55.1 测试方法55.2 测试步骤511概述预应力摩阻测试包括锚口摩阻、管道摩阻、喇叭口摩阻三部分。预应力摩阻损失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的主要部分之一,预应力管道摩阻损失与管道材料性质、力筋束种类以及张拉工艺等有关,相差较大,最大可达45。工程中对预应力管道摩阻损失采用摩阻系数和管道偏差系数k

2、来表征,虽然设计规范给出了一些建议的取值范围,但基于对实际工程质量保证和施工控制的需要,以及在不同工程中其管道摩阻系数差别较大的事实,在预应力张拉前,需要对同一工地同一施工条件下的管道摩阻系数进行实际测定,从而为张拉时张拉力、伸长量以及预拱度等的控制提供依据。摩阻测试的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检验设计所取计算参数是否正确,防止计算预应力损失偏小,给结构带来安全隐患;二是为施工提供可靠依据,以便更准确地确定张拉控制应力和力筋伸长量;三是可检验管道及张拉工艺的施工质量;四是通过大量现场测试,在统计的基础上,为规范的修改提供科学依据。2. 检测依据(1)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

3、002.32005)(2)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3)拟测试梁的设计图纸3. 检测使用的仪器及设备(1)2台千斤顶、2台高压油泵,2块0.4级精密压力表。(2)2台传感器,1台读数仪,2根配套连接线缆。(3)工具锚2套,工作锚1套,配套限位板1块。(4)0.5mm精度钢板尺2把,记录用夹板2个,钢笔2,计算器1,记录纸若干。4孔道摩阻损失的测试4.1 测试方法管道摩阻常规测试方法以主被动千斤顶法为主,该方法主要存在测试不够准确和测试工艺等问题。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使用压力传感器测取张拉端和被张拉端的压力,不再使用千斤顶油表读取数据的方法。为保证所测数据准确反映管道部分的

4、摩阻影响,在传感器外采用约束垫板的测试工艺,其测试原理如图1所示。采用该试验装置,由于力传感器直接作用在工具锚或千斤顶与梁体之间,因此各种压缩变形等影响因素在张拉中予以及时补偿,同时测试的时间历程比较短,避免了收缩与徐变等问题,因而两端力的差值即为管道的摩阻损失。另外,为减少测试误差,采用固定端和张拉端交替张拉的方式进行,即测试过程中完成一端张拉后进行另一端的张拉测试,重复进行3次,每束力筋共进行6次张拉测试,取其平均结果。测试试验过程中应均匀连续地张拉预应力筋,中途不宜停止,防止预应力筋回缩引起的误差。传感器以及千斤顶安装时应确保其中轴线与预应力筋的中轴线重合。图1 管道摩阻测试原理该测试方

5、法与常规测试方法比较主要特点如下:(1) 测试原理正确:图1中约束垫板的圆孔直径与管道直径基本相等,如此可使力筋以直线形式穿过喇叭口和压力传感器,力筋与二者没有接触,所测数据仅包括管道摩阻力,保证了管道摩阻损失测试的正确性。而常规测试中所测摩阻力包括了喇叭口的摩阻力,测试原理上存在缺陷。(2) 数据准确可靠:采用穿心式压力传感器提高了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受张拉千斤顶的影响。(3) 安装简单,拆卸方便:实测中仅使用一个千斤顶,被动端不再安装千斤顶,使得测试安装工作量大为减小。实测时预先将千斤顶油缸略加顶出,以便拆卸张拉端夹片;被动端夹片的拆卸待张拉千斤顶回油后,摇晃力筋即可拆卸夹片。(4

6、) 力筋可正常使用:从喇叭口到压力传感器外端,力筋与二者没有接触,不会对这部分力筋造成损伤,即两个工作锚之间的力筋没有损伤,可以正常使用。(5) 对于较长的预应力钢束,如果千斤顶的行程不足时,为避免重复倒顶引起预应力钢筋回缩造成的误差,可以采取在张拉端用2台千斤顶串联后同时张拉。4.2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原始数据收集。包括孔道钢束参数(钢束工作长度、起弯角、锚固时的控制力、钢束组成、设计钢束伸长值)、成孔方式、锚具规格型号、钢绞线参数及实测弹性模量。(2)传感器、读数仪、千斤顶、高压油泵、精密压力表(0.4级)检查。(3)千斤顶和精密压力表的标定,千斤顶应标定进油、回油曲线。(4)根据标定

7、结果,按每级5MPa确定张拉分级。(5)按照代表性原则选择试验孔道,每种线形的孔道基本包括在内,至少选择4-6个孔道,所选孔道基本均匀分布在截面的两侧,计算所选试验孔道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并下料、穿束。(6)孔道、梁端面清理干净。4.3 试验测试步骤(1)根据试验布置图安装传感器、锚具、锚垫板、千斤顶。(2)锚固端千斤顶主缸进油空顶100mm(根据钢束理论伸长值确定)关闭,两端预应力钢束均匀楔紧于千斤顶上,两端装置对中。(3)千斤顶充油,保持一定数值(约4MPa)。(4)甲端封闭,乙端张拉。根据张拉分级表,张拉端千斤顶进油进行张拉,每级均读取两端传感器读数,并测量钢绞线伸长量,每个管道张拉三次;(

8、5)仍按上述方法,但乙端封闭,甲端张拉,用同样方法再做一遍;(6) 张拉完后卸载至初始位置,退锚进行下一孔道钢绞线的测试。每级荷载下均需记录的测试数据有:主动端与被动端压力传感器读数、张拉端的油缸伸长量、油表读数、张拉端夹片外露量,所测数据均在记录本上即时记录。4.4 数据处理方法二元线性回归法计算、K值分级测试预应力束张拉过程中主动端与被动端的荷载,并通过线性回归确定管道被动端和主动端荷载的比值,然后利用二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预应力管道的k、值。二元线性回归法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如果原始数据离散性大,则计算结果不稳定,任意增加或减少几组数据会造成结果的较大变动,反之则可证明原始

9、数据的稳定性。只有原始数据稳定可靠的情况下方可采用此法。4.5 注意事项(1)张拉千斤顶与压力传感器的安装顺序如图1所示,被动端(锚固端)的钢环板换成千斤顶,约束垫板换成对中套(和压力传感器配套的)或限位板。(2)千斤顶、压力传感器和喇叭口要严格对中(中心线重合),不要使压力传感器发生偏载,要使压力传感器均匀受压。(3)被动端锚固用的千斤顶,在张拉前主缸空顶10cm关闭,以便于退锚。(4)由于实际张拉为两端张拉,而试验为一端张拉,因此千斤顶行程可能不够。可采用张拉端串联两台顶。(5)试验中应及时处理数据,发现数据反常,应查找原因,看传感器是否对中或千斤顶是否已经稳住,并应增加试验次数。每做完一

10、束均要计算实测伸长值、理论伸长值并校核误差。(6)钢束弯起角指其圆心角,等于弧长除以半径。(7)根据摩阻试验示意图,被测试钢绞线下料长度两端宜预留足够长度(包含千斤顶、锚具高度及每个压力传感器高15cm,富余长度每端30cm)便于试验。被测试孔道只穿相应钢绞线,不按装工作锚具和夹片。5锚口及喇叭口摩阻损失测试5.1 测试方法由于张拉过程中力筋不可避免的与喇叭口和锚圈口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必然产生摩擦阻力,而这些摩擦阻力包括在张拉控制应力中。而规范中有的给出了参考值,如锚圈口摩阻给出的参考值为5%,但要求有条件者要测试;而喇叭口摩阻则没有对应的参考数值,设计采用的喇叭口和锚圈口摩阻损失之和为张拉

11、控制应力的6%,故此需要进行现场实测。考虑到测试方便和准确测试所确定的内容,在地面上制作了一混凝土长方体(混凝土试块与基础的连接要牢固,试块混凝土强度不低于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其尺寸大约为4.0m0.8m0.8m,留有与力筋管道相同的直线孔道,两端安埋了喇叭口。以此为试验平台,采用多组锚头和钢绞线反复测试此项损失。锚圈口摩阻损失测试采用工作状态的锚头(必须安装夹片),然后通过其前后的压力传感器测得其数值,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用两端传感器测出锚具和锚垫板前后拉力差值即为锚具的锚口摩阻和锚垫板摩阻损失之和,以张拉力的百分率计。(每种规格锚具选取三套进行试验,每套锚具共计张拉2次。)图2 喇叭口和锚圈口损失测试原理5.2 测试步骤锚口和锚垫板摩阻损失试验具体测试步骤如下:(1)两端同时充油,油表读数值均保持4MPa,然后将甲端封闭作为被动端,乙端作为主动端,张拉至控制吨位。设乙端压力传感器读数为时,甲端压力传感器的相应读数为,则锚口和锚垫板摩阻损失为:以张拉力的百分率表示的锚口和锚垫板摩阻损失为:(2)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三次,取平均值;(3)两次的和平均值,再予以平均,即为测定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