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30467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3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分区练习-西北、青藏地区00.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地理练习题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一、选择题下图是沿东经87.5经线的我国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12题。1该剖面经过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天山,其北坡有针叶林带分布B乙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其水源来源于雨水补给为主C该地南部由于地势较高,冬、夏季风不能到达D丙山区盛产石油、黄金等矿产2该剖面经过地区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源资源丰富,如南部地区的化石能源,北部河谷地区的水能资源B. 乙地区由于热量充足,灌溉条件好,是种植棉花、小麦的理想地区C.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山地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该地北部的农业特色D共同面临土地的荒漠化和土壤的盐碱化等环境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2、的提高下图是我国西部地区几个省区略图,读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几个省区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春季频繁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风沙多源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 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要数b省区,主要原因是干旱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草场和矿产资源 f省有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桑蚕基地A B C D4关于a、b两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于晴天多,日照长,虽为高寒农业区,但农作物产量高B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C河流地处亚欧板块的内部,下游流经东南亚注入太平洋D平均海拔高,高寒缺氧、冻土、生态脆弱成为发展陆路交通的自然障碍(2010福建八校模拟四)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第

3、5题。5对于甲城市的影响区位,分析错误的是A青藏铁路对该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B受河谷走向的影响,其城市东西狭长C位于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D农业基础较好,是该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7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

4、图完成89题:8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A. 山麓冲积扇 B. 河口三角洲 C. 河流沿岸平原 D. 河边滩地9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越往下游水量越少 B. 丰水期在夏季C. 流量和流程都呈明显的季节变化 D. 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读下图,回答 1012题。10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11图中 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印度洋 A B C D 12该地区是我

5、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条件是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二、综合题13. 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A地区农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该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如果土地利用不当将引起的主要后果是 、 。(2)2006年3月,北京遭受一次沙尘暴天气。北京地区“沙尘”主要来自我国 和河北西北部。分析我国北方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3)据测算,黄河在B处径流量比C处减少30%左右,原因是什么?(4)黄河在D河段含沙量陡增,该河段流经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试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5)黄河上游CB河段水量减少,给下游的自然

6、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谈谈合理利用黄河水的措施。(6)土地荒漠化是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试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14. 读下列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有关材料,回答。内蒙古草原面积居全国省区之首。近年来内蒙古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畜牧业快速发展,并拥有蒙牛、伊利、鄂尔多斯等一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2004年起,连继6年GDP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位。(1)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其东部有著名的 山脉,其走向为 走向,该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写出3例: (如秦岭: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 ; 。(2)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

7、 气候,最北部地区所属的干湿区是 。(3) A处的天然植被是 ,B处的天然植被是 ,C处的天然植被是 。形成这样的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4) 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地区气候干旱,但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内蒙古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关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多项选择)A天然草原面积广阔 B地势平坦开阔C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利于牲畜安全越冬D有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 .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牲畜没有敌害(5)随着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 。(6)下列关于包头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原料来源地的组合正确的是( )(单选)A采煤工业鄂尔多斯

8、 B钢铁工业白云鄂博的铁 C纺织工业内蒙古的亚麻 D制糖工业河套平原的甘蔗(7)分析内蒙古的资源条件,下列各组产业中,最可能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是( )(单选)A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农畜产品加工工业 B能源工业、棉纺织工业、造船工业C机械制造工业、核电工业、森林工业 D农畜产品加工工业、造船工业、核电工业15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形区名称为 ,它属于 板块。(2)图中B谷地主要粮食作物为 ,分析该谷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3)BC之间的河流峡谷地区降水十分丰富,试简要分析其原因。(4)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16读青藏铁路及三江源图,完成下列问题(1

9、)读图回答,青藏铁路起点 ,终点 ,目前正在建设的是 到 段。在进藏铁路中,有滇藏铁路和青藏铁路两个方案,试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滇藏铁路: 。青藏铁路: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图中的 、 、 ,其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什么?(3)1997年至1999年,黄河源头连续三年出现断流,试分析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4)要改变黄河源头断流的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青藏地区农业的特色是什么?(6)简述青藏铁路修建的重要意义。 1-5 A B D C C 6-12 A B A B B D A13(1)水源(1分) 土地沙漠化(1分) 土壤盐碱化(1分)(2)内蒙古中

10、西部(1分) 自然原因: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干旱,多大风天气;(1分)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1分)(3)兰州以下流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而且少支流汇入(2分);沿途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引水灌溉,耗水量大;(1分)沿岸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1分)(4)水土流失 (1分) 自然原因: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多暴雨;(2分)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等。(2分) (5)全流域统一规划,节约用水,防治污染。(2分)(6)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放牧;过度樵采。14(1)大兴安岭 东北-西南地势

11、第二、三阶梯(或 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等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内流区与外流区(2)温带大陆性气候 湿润地区(3)A温带森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步减少(4)引黄灌溉(有灌溉水源) ABD (5)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大幅上升(第三产业略有下降) (6)B (7)A15.(1)喜马拉雅山 印度洋 (2)青稞 有利条件: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3)图中峡谷地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是西南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重要水汽通道,西南季风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4)内力

12、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16.(1)西宁拉萨格尔木拉萨;滇藏铁路: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难度大。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地势平坦,工程难度较小,工期短,且已修建一期工程。(2)澜沧江长江黄河;高原湿地及高原生态环境(3)自然原因:降水少,地球变暖,蒸发量大;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植树种草,保护湿地(5)河谷农业。青藏高原气温低,风较大,而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速较小,且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6)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等。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