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302183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汇报自己一点体会的机会-青岛九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九中名师论坛我对于“生命型课堂”的浅见陶文 2011 年4月7日我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汇报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讲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尊重主体,和谐宽松,强化探究。这是我对于绿色 生命型课堂的几点浅见。生命型课堂,是学校工作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提出 来。我个人经过一些观察和思考觉得,这个生命型课堂对于我们九中来讲并不是 一个很陌生的,全新的概念。这里面的很多理念,实际上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 学之中,只不过有待于我们去带着这样的眼光,去发掘,去整理,去提炼,去弘 扬。生命型课堂的基本原则大致上有这么四条一一这个是老生常谈了,有一些以前也经常提一一第一条就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学生

2、是认识的主体。知 识是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得的。我觉得主动两个字是最重要的。还有一句话说, 教师的教学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这个话题以前提了很多了,我个人也有那么一点浅薄的体会。我强调一点就是,我觉得强调学生是主体, 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退居到次要位置。打个比方说,假如让学生唱 主角的话,做老师的不应该唱配角。学生是主角,老师应该是导演。如果学生是 个乐队,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学生是乐队,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是乐队 的指挥。这个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更高,更严格,更苛刻。第二条是探究性原则。生命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探索与研究, 让学生在深层 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

3、, 培养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我觉得这 里面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觉得日常教学课堂上学生 的探究精神往往好像显得比较罕见。我觉得原因是:这堂课是我们预先设定的。 按照我们语文教学界老前辈叶圣陶的说法,我们传统的感觉,教语文课就是老师 手里面有个什么东西,把它交给学生,一送一接之间就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实际上是一种满堂灌的体现。这样时间长了,探索精神在课堂上就少之又少。 等 一会我举例说明一下这个探索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上自由生成的,很多是不能预先设定的。这个主要看我们教师自己对火候的把握。第三条原则是开放性原则。这个和我刚才说的一样,不能把一堂课完全设定 住。

4、我们能设定多少呢? 一堂课我预先的设计, 我个人感觉,能设定百分之四十 就不错了。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应该是开放的。 这个所谓开放就是,一个是开放目 标,一个是开放内容,可以延伸于教材之外。还有就是开放教学方法。根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要随机应变。最后一条,第四条,和谐性原则。就是这样一些讲究。我觉得这条虽然被放 在最后一条,但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很重要的。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融 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个好事,是个享受,对我们老师来说,也可以让我 们把教学工作当成一种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快 乐,跟学生融为一体。在这点上,在九中,有很多活生

5、生的范例。很多老师非常 受学生欢迎,学生毕业以后对老师的课念念不忘。我有时候出去参观学习,看到 一些学校的设施比我们要宽大的多,比我们要宏伟得多。我也经常萌生这样一种 想法,按古人说的,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主要不是靠大楼,有大楼没有用,主 要是靠老师。学生毕业以后,他不会回想我们学校的楼有多么多么气派, 他回想 的是教过他的老师。这里面提到,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观点 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畅所欲言。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 满足。这四条具体体现在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上。下面是我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看 法。“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尊重

6、学 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 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这段话是2007年我在青岛新闻 网上回答网友的问题的时候说的。 这也是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我直到现在 还是觉得,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这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提升创造力的需要。因为语文教学, 我自己上学这么多年,后来又教学这么多年。我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我刚刚工作 的时候,青岛市的老语文教研员一一说话很有意思一一他说这个语文好教,这篇课文我大声念一遍,小声哼哼一遍,不大不小再重复一遍,一节课就下来了。是 这样。但

7、是你这个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们这个工作的意义在什么地方?这都 成问题。我现在是这样尝试的:整节课完全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个内容讲 完了以后,我会停下来问:有没有问题,有问题你可以随便提,超出我讲的这个 范围的问题也可以提。这样做,一开始我也有些忐忑,是不是会弄乱了,或者万 一学生问的太离谱,我措手不及怎么办。但是经历了几年以后我觉得这个办法有 它的好处。就是,它经常能够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 有一些生成对我自己启 发也很大。我举一个例子,这是高三的一个案例。语文高考有一个考点,就是关于词义 的考点,辨析成语运用的对不对,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例题。这个词一一不刊之 论。很多人错误理解为“

8、不能刊登的言论”,不是什么好言论。说“你这番话真 是不刊之论”,好像是在贬低人家。实际上恰恰相反。“刊”,正式的解释是这样: 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就是写在竹简上的字,如果写错了刻错了,拿小刀把它 消掉。不刊的意思是说不可更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它是形容文章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说你这是不刊之论,这是个高度的赞誉。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句:“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好 的,按照备课的要求,我这节课给你把这个词讲明白了,辨析清楚了,学生记住 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我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但在那一次,我按习惯停下来问了一下,我说:“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9、 有一个学生马上就问了,为什么“刊”就指“消除刻错了的字”?而且不止一个学生有这个疑问。我听了以后什么感觉呢?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说我迫切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我说:好,我们可以先不往下讲,我板书这 样几个字给大家看一看(刊,删,削)。我说:同学们找一找这些字有什么共同 点?这很容易,大致就是这个样一一右边那个刀, 它是古代一种文具。古人的文 具盒里面装的东西和我们今天不大一样。它除了笔墨砚以外一一我指的是魏晋之 前,就是先秦两汉时代一一古人的文具盒里面, 还有一把铜制的小刀。有这个小 刀干什么呢?就是我写在竹简上, 一条一条的竹简,万一写错了。我不能跟扔张 废纸一样把这个竹简扔了

10、或者一折两半等着烧火,这太浪费了。怎么办呢?拿这 个小刀把错字的表皮削下来。非常聪明的办法。削下来以后弄平整一点可以继续 写。我讲这个刊,这个删,和这个削,实际上最早都来源于这个意思。这个时候 有个学生就说,我看这个删挺有意思。我问:它左边这部分,是什么东西?他说: 这不就是竹简嘛。就是一条一条的竹简,用个绳给它连起来。借这个机会,我说 古代这个文具盒里面除了小刀以外, 还有一些东西是大家不知道的。比如还有那 么一卷牛皮绳。那个绳拿来干什么呢?我写完一条一条的竹简,古人没有在上面 编号的习惯,他得马上把这个竹简给编起来。就用这个绳子按次序一块一块连起 来。接下来我说:同学们,看一下这个词,韦编

11、三绝。首先正音,因为那个“韦” 老是有人读错。那个字只有一个读音,就读做 w6。不要读作wm,它读二声。 秦朝有个吕不韦,现在唱歌的有个叫韦唯。这个韦是什么东西呢?韦是古代经过 加工的一种牛皮,所谓熟牛皮。把这个牛皮裁成一条一条的,编成绳。那东西很 结实,拿它来绑这个竹简。我说同学们看到那个一册两册的“册”,中间那道横, 就是这个牛皮绳。“韦编三绝”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孔子。孔子研究周易研究 得很入迷,多次翻动这个竹简,以至于把牛皮绳都给翻断了。所以这个词就比喻 读书勤奋。讲到这个地方,我觉得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差不多就都调动起来了。 整个班级起码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注意力全在这上面了。 于是我决定继

12、续发挥一 下。我说:古人文具盒里面除了这个牛皮绳以外, 大家想知道还有什么吗?还有 一把小锥子,锥子很尖。锥子有什么用呢?他需要在竹简上钻眼穿绳子。有这样一个词,“悬梁刺股”。这个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还得正字,因为这个“股” 有人老写成“骨头”的“骨”。他跟那个“刺骨的寒风”混了。我讲你刺股,一 锥子扎在大腿上,一疼,你就醒了; 一锥子扎在骨头上,直接送医院得了。悬梁 刺股,它是形容刻苦学习的。我为什么提这个呢?悬梁是出自孙敬, 刺股是出自 苏秦。苏秦拿着锥子自刺其股。我说:同学们明白了吧,那个锥子就在他桌子上 的文具盒里头。他顺手就拿过来了,照腿上一扎。他不用出去找个修鞋的老大爷:“老大爷

13、,借您的锥子用用。” “干嘛? ”“扎大腿用!”不用费那个事,那个锥子 就在他文具盒里面放着,这是一套东西。这样我觉得,除了给学生扩大了几个词义一一这几个词在考试里面是经常出 现的一一以外,主要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我个人感觉这个东西是挺有意思的。而且我有时候觉得,学习文化,特别学习古代文化, 最好是尽量贴近当时当地的生活场景。学生明白这个,后面有很多东西都好办。这时候又有个学生问,老师,还有什么跟竹简有关的好玩的事?我说: 咱们 不妨再说一个。我一写出这个词来(印绶),马上有学生就说:对了!老师我看 三国演义说授予一个人官职,要授予他“印绶”,“印”我可以理解,它在古

14、 代一直是官员身份的凭证,那么怎么还有个“绶”呢?我说这个东西跟我们刚才 讲的内容是有关系的。刚才说到,古代公文都用竹简。竹简写完了以后一条一条 编起来,把它卷起来,卷成一个筒状,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头。这里有一个问题, 就是:涉及机密的公文怎么保密。古代不是用信封装的,它就是把这个竹简卷起 来拿绳子一系。在传送过程中如果有人打开看了怎么办?古人有办法,就是在卷起来的接头的那个地方,凿一个小方洞,抹一块粘土在上头,也就是胶泥。趁这 个胶泥还没干的时候,在上面盖上印章。等它干了以后这个印章就固定在上面了。 如果你要打开了就把这个印章给掰碎了。 这是一种保密措施。但是因为那个竹简 挖洞不可能太大,就是

15、一寸见方的小洞,所以你那个印章也不可能太大。 你弄个 那么大的大印,没法盖。所以先秦和两汉官员的官印非常小。 那个官印大小就和 我们今天一个私人图章一样大,就这么大小。但是那么大的官,那么点个小印, 显得太不气派了,所以它有一种附件,就是在印的尾巴上挂上一个绶带。就是这 上面说的丝带。有点像现在手机的挂件似的。而这个丝带相当长,很宽很长,五 彩的丝带,这样就显得这个印很气派。所以古代在任命官职的时候,就得两个手, 左手把印放在手心上,把绶带叠成几叠捧在右手里头。两个手捧着。“印”“绶”两个字经常连在一块出现。它就成为权力的一种象征。最后我借这个讲了个小故事。西汉有一个朱买臣,他从年轻的时候起,

16、一直 到中年之前,家里一直很穷,和他妻子两个人靠打柴为生。他妻子整天骂他,说 你个男子汉没出息,让我跟你受穷挨饿。朱买臣也不管这个,整天埋头读书。他妻子老是骂他,弄得朱买臣整天日子过得也很难受。后来他妻子就把他给“踹” 了,自己走了。去找了个比较有钱的人改嫁了。朱买臣一直很潦倒,后来来了机 会了,汉武帝广泛收揽人才的时候,有人推荐他。他后来到长安去,汉武帝挺赏 识他。后来汉武帝知道他以前那个情况,就说这样吧,我让你回家乡做个官一一 朱买臣是会稽人,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一一你回会稽做官,就等于富贵归故乡, 让老乡们改变一下对你的看法。朱买臣回去这个细节很有意思。他回到家乡以后, 他自己带着的那个车队,身边那些服务人员和警卫,他要求他们都别跟着,到明 天中午准时出现在衙门门口。然后他自己一个人提前去了,就穿着以前那身破衣 服,他把太守的印绶装在兜里头,把那绶叠着。到了衙门,衙门人都认识他,一 看,哟,这不是老朱嘛,好几年没见了,来吧来吧,正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