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28964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C)A.赞科夫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C)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5.(C)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A.苏格拉底B.亚

2、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7.(A)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A.斯腾豪斯B.泰勒C.塔巴D.奥利沃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A )A.克伯屈B.杰克逊C.巴罗D.杜威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C)。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B)A.工作分析B.课程审议C.活动分析D.职业分析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D)是其中之一。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C)A.从做中学

3、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B)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14.(C)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A.目标原则B.量力性原则C.过程原则D.思想性原则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C)A.巴班斯基B.布卢姆C.帕克赫斯特D.瓦根舍因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A)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B)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18.(C)是具体体现在课

4、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C)A.普遍主义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20.(D)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A.课程编制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选择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D)的观点。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A)A.整合性B.逻辑性C.个别性D.超体性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B)A.杜B.卢梭C.斯宾塞

5、D.夸美纽斯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A)A.古德莱德B.查特斯C.斯金纳D.杜威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A)支配。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理论理性26.(A)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内在评价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A)A.利维B.泰勒C.布卢姆D.莱斯28.下列各项中(D)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随机访问教学B.情境教学C.支架式教学D.问题教学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

6、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A)A.学术中心课程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D.人格中心课程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3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D)A教育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32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D)A华生B罗杰斯C杜威D斯金纳3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B)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

7、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3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和环境因素。(A)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3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D)A科学性B教育性进制C启发性D正规性3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A)经验为主。A、间接B、直接37、(D)是课程改革的统帅,认清它,对于我们把握课程改革是很重要的。、课程改革手段、课程改革途径、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评价38、我国的课程标准框架中的第一部分是:(B)A、内容标准部分B、前言部分C、课程目标部分D、实

8、施建议部分39、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早在世纪,(D)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就曾阐述过。A、泰勒B、布鲁纳C、杜威D、斯宾塞40、关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C)A、课程资源是指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不包括知识、技能等。B、只有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则不需要课程资源。C、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D、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没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41、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C)A、做实验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

9、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A实施过程B教学目标C教学成果D教学环境4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D)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A教育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4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A目标B教学C内容D方法4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A华生B罗杰斯C杜威D斯金纳4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

10、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A冲突理论B互动理论C“结构一功能论”D分析学派4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A泰勒B斯坦豪斯C施瓦布D塔巴4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A人本主义取向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D社会重建取向4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B)A课程的适应性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4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A泰勒B艾斯纳C杜威D斯坦豪斯50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

11、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A实施过程B教学目标C教学成果D教学环境5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D)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A教育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52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A目标B教学C内容D方法53(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A华生B罗杰斯C杜威D斯金纳54(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

12、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A冲突理论B互动理论C“结构一功能论”D分析学派55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A泰勒B斯坦豪斯C施瓦布D塔巴56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A人本主义取向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D社会重建取向57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B)A课程的适应性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58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A泰勒B艾斯纳C杜威D斯坦豪斯59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A学生的行为B社会C教师的行为D学科结构60.新课程强调:(D)A.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B.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C.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D.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61.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点)是:(C)A.学校功能重建B.学校制度文化重建C.学校精神文化重建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62.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D)A.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B.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C.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63.(D)以愚蠢教人。A.巫师B.教书匠C.能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