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27383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H)鸿浩(xx学院 教育系心理学专业 xx省xx市 邮编)摘要:丰富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的批判和对现行社会“才”的思考。认为,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人引向了畸形发展的方向。而对“才”的认同观念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来维持。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育才观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笔者对多年的学习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越来越认为,突发奇想和创造性思维之间是有着很大联系的。因此,关注儿童的突发奇想,趁热打铁,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关键词:儿童 想象力 创造性

2、创造性思维 在探讨这个论题之前,笔者要在突发奇想和创造性思维之间找一个契合点,也许儿童并不懂得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但他们却懂得突发奇想,并会用突发奇想去进行创造性思维。6一、对突发奇想的剖析和对创造性的界定对于突发奇想,笔者认为:突发奇想是指想象力的一种偏颇状态,是属于灵感的范畴。关于创造性,这是一个极难界定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创造,由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等著的创造性心理学中就有80多种定义。鉴于此,要对创造性作一个科学、完善的定义是极为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关于创造性这个定义,已被创造得“面目全非”了。基于“为我所用”的原则和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刺激,笔者决定再来对创造性作一下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创

3、造性应作如下区分,即:创造思想和创造物质。创造思想是属于意念(观念)创造的层面的;创造物质则属于思维再加工的验证过程或者是物质的重组过程。创造是灵感与旧(固)有知识经验的结合。这是从观念创造的角度来阐释的。另外,创造是对物质的再重组过程。它不完全等同于发明,更不完全等同于加工。它是指通过思维加工,生产出新颖、独特和实用产品的过程。二、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前景的挖掘和必要性的探讨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创造力的发展,而创造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制于想象力的发展的。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不代表着有高的创造性,但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可见,似乎想象力成了影响创造性的一个决定因素

4、。是创造力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程。那么,科技的进步就要求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创造力高低,决定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可以说,创造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对创造力的需求、即: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这不但体现在社会的需求上面,就是从物质运转的机制上来讲也是如此。三、对影响创造性思维因素的分析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是复杂的。从不同的侧面的不同层次去探究,过于细腻化,且很难实现。而从思维的分类和性质化分上去探讨,又过于庞杂和牵强。下面,笔者将从一些具体问题上去解剖这些影响因素。(一)、个体的先天遗传因素有些儿童天生就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天才。这不是趣闻,当然更不会存在着

5、多少夸张的成分。这一类型的天才儿童,创造性在他们的身上已经发展到了极至。这可能与他们的思维形式当中的某些思维成分有极大的相关。比如说:发散式思维和直觉思维。(二)、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父母的启迪之下,开始学习认识世界的一切基本知识和发展一些基本能力。他们在父母的教育和帮助之下,开始向外界进发。可以说,孩子首先是从父母那里习得了了解世界动向的一切基础知识,并成为孩子原始知识的积累,使孩子的原有认知结构得以形成。在这一时期,孩子比较单纯,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会毫无拮抗的去接受,除非是那些对机体有损伤性和使其产生不舒适感的刺激。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比较“无知”,对外界的刺激,几

6、乎是所有的刺激他们都会去主动尝试和接受。他们比较富于即兴式的幻想和突发奇想。这种想象并不受制于理性的支撑,它们甚至只停留在好奇阶段或感性阶段。因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未真正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可以说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处在刺激的感观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好问、好动,且不听劝阻等。有资料把儿童的这一特定阶段称为发展的关键期,其年龄界定在1-6岁。基于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父母及其教养者在儿童的这一特殊发的展时期,应当具有如下任务:1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注重食物的搭配,以保证儿童大脑营养的补给及时。2引导儿童进行适当的运动,刺激他们的神经系统,锻炼儿童的协调能力。3呈现尽

7、可能多的刺激给儿童,为其今后的认知和再认知打下基础。4参与孩子的活动而不作太多的干预。5鼓励儿童“犯错”,而不加指责。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必感到诧异和惊奇。因为,即使儿童犯错,也不会犯太大的错。从某种角度来讲,现在犯错就是为了以后少犯错甚至不犯大错。这种鼓励机制,对儿童的尝试学习和发现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另外,鼓励儿童犯错,也是对儿童不固守成规、敢于打破模式和敢于冒险的一种培训。这对孩子今后的创造性发展和胆识的形成,也是极为有利的。儿童的天性是顽皮的,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却把儿童的这种顽皮定格为“故意捣蛋”或者是“不听话”,进而对儿童的行为大加指责和批评。但又有谁知道,儿童却在“变乖”

8、了的同时,却少了那种活灵活现的气息呢!顽皮的儿童就好像一匹烈马,性子虽“烈”,但脚力却很好,如果能驯服它,那它就可能出类拔萃。(三)、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这在里,孩子的认识和思想步入一个复杂化和全新化的领域。在这里,儿童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和智力发展,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但同时,儿童的天性也随之而泯灭。有一些关于正规学校教育的论调说:“孩子进学校时像个问号,在出学校时变得像个句号。”这种说法,对于今天的教育,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它们作为教育学和新课改探讨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不必作太多的分析,但它作为一种旧式教育反馈出来的现象,在关注儿童创造性方面,我们不得不对它有所反思

9、。父母没有文化,只能叫我们不要挑食,而在学校,很多教育者很有文化,也懂如何去教育, 但给我们的全是一些“精挑细选”的东西。这种说法或许过于片面,但它却作为一种现象供人们思考。现在,人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是重结果呢还是重过程?我们的学生是去直接接受教师给出结论的惊喜好呢还是去体悟自己探索答案的喜悦好?基于这些,笔者甚至开始怀疑现时教育的完整性了。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完美的教育理论来为我们的创造性教育伸张正义?笔者认为,就是把从古到今的教育理论完全般出来组合,也难以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教育理论来支撑。基于此,我们对追求完美教育的可行性是无可厚非的。设想一下,许多完美事物的组合,是不是一

10、定完美。比如说:西施在传说中是“美神”,那么,我们对梦露的身材也该叹为观止吧。如果我们这两个认为完美事物中一部分肢解组合。那有谁会认为:拥有西施的面容、梦露的身材的人一定是完美的吗?关于这一点也不难验证。现在图像处理的技术还算成熟。找几个认为够酷够帅的影星来肢解组合一下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最终的结果会怎样?它可能会像今天的很多教育理念一样,很美、但不是很和谐。对于什么是教育,从古到今,可能早已被人们讨论得“面目全非”,对教育的认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笔者所认为的教育,应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应当是具有像海纳百川一样包蕴性的教育。而教育只有是在起到一种疏导作用的时候,它对我们来说才是最

11、有利的。谈到此,笔者认为,中国教育具有10大罪状和误区:(1)整个社会对教育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社会对教育缺乏包蕴性和认识上的深刻性。(2)教育者为我独尊,总是用自己的一套教育观念去“施暴于”受教育者。(3)教育者不够开明,不敢逾越旧有教育模式的“雷池”。中国教育领域缺乏冒险家和探险精神。(4)缺乏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不重视教育的过程,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刺激性。(5)教育过程中,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6)课堂管制太严,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至于学生学习无生机、课堂学习无生机。(7)社会评价体系缺乏具体的标准和高明的措施,对教育的整个价值取向和教育观念缺乏深刻的认识。(8)误

12、把学校教育当作万能的育苗基地而忽视了其它的教育环节和隐性的教育环节。(9)教育者急功近利,学校管理层形式主义严重。教育者恨铁不成钢,导致行为与结果差距甚大。(10)课本内容陈旧和教学不重视实践,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一种呆滞和僵化的教育。(四)其它因素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影响儿童创造性的因素,除了前面谈到的几点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它们都可能成为影响儿童创造性培养的因素。比如说:社会文化因素、地域环境因素、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取向因素等等。社会文化作为一种从众性文化,它对社会成员的整体意识有极大的影响,它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带有一定的“炒作”性,往往会给社会成员提

13、供一种创造上的需求。地域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主要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背景和地域经济对创造性的影响。儿童兴趣、爱好的取向因素,这是决定儿童创造物质的性质的一个要素。比如说:对写作情有独钟,那么,他可能在思想创造上有一番成就。四、对现行社会才的“思考”基于对现行社会才的“思考”,我们对“才”的界定和育才观念都应当有所转变。今天的才,也不光是现实意义上的才,而应当是经得起时空观念变通的才和懂得如何去进行创造思维的才。笔者认为,当代教育应当是智商教育与情商教育的结合。当然,这是当代教育的一个层面。在这里,笔者对“才”的形成,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笔者认为:(非智力因素范畴包括个性,社交和为人等)(情感

14、体验)才=智商教育+情商教育(智力因素范畴)(图1)每天都有所知知+日知道每天将要干什么智 =和=智(图2)智商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需要对智力构成的各项因素的有意识训练和磨练来提高。这里不谈及它的先天成分,而更应该注重它的思维的训练过程。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如:个性,社交,为人等等。这里强调的是个体对事和对物的情感体验和方式。在个体的成才方面,它可能代表了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力量。笔者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才可能是才。而德才兼备的前称应当是“得材兼备”,“从得材兼备”到“德才兼备”,是一个教育教化的过程。其中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包括教育的作用和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两个方面。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降生

15、,他首先都是一棵“材”,从其降生之日起,我们就得到了“材”,这样我们有了育材的基础。而使其“从材到才”,则是一个教化和培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生活中的大量事例和传承中的德行、德育观念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对社会中的一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教与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去学习适用的科学知识;兼、则是合的意思,把上述两种论调加以合并,这样,“才”就具备了。这是笔者对“从材到才”的一个层面的思考。另外,笔者还将从“人性本恶”的观点来剖析一番,古语谓之:“人之初,性本恶”,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在其初生的时候就是恶的。因此,我们的育“才”观,就是要引导儿童去“弃恶从善”。达到育才

16、的最终目的。而“从材到才”,只需去掉材中的木。这个“木”,带着原始的野性,是属于恶的层面。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愚昧和无知的附属物,是对远古血腥、道德、伦理和远古文明(生产力)的概括。今天,或许没有人再去使用“木棍”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许没有人会再去钻木取火,但,对于今天的初生个体,却不会完全摆脱那种原始的习性,而通过教育,使个体“去恶从善”,摆脱愚昧、步向文明。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从“材”到“才”的思考呢?五、探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一)、对民主、和谐和激进的教学原则的呼唤儿童的创造性是在后天环境中得以体现的。一想到“病梅”的故事,我们就不得不对“环境决定论”的育人观念的批判有所收减。这种说法或许过于戏谑,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环境对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基于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