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272687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国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定性时期。“十三五”以着力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发展优势,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引领现代农业新发展。根据省、市、区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回顾与总结“十二五”时期是秀洲区扎实、稳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区”建设、市委市政府 “五个一

2、百”示范工程,秀洲区深入推进“五个二十”示范工程,大力实施“6+1”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两区”建设,农业优势产业集聚、经营主体壮大、基础设施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快速进步,全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得分超过80分,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十二五”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主要成就1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区实现农业生产(农林牧渔业)总值24.57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7.28亿元,较2010年的18.45亿元、13.8亿元增长5.90%和4.60%。201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23元,较2010年的14179元增加11644元,增82.

3、12%,年均增长12.74%。粮食安全保障有力。2015年粮食面积39.6万亩,总产量18.59万吨,水稻单产588公斤/亩,实现七连增,创秀洲历史记录。2010-2013年粮食面积、总产均实现“四连增”,2014年获得首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区金奖。瓜菜产业稳量增效。设施瓜菜发展迅速,水生蔬菜产业异军突起。2015年瓜菜总面积17.58万亩、总产量33.90万吨, 其中设施瓜菜面积3.55万亩、较2010年增78%,水生蔬菜面积突破4万亩,荣获“中国菱乡”和“中国田藕之乡”称号。渔业产业提质增效。2015年水产养殖总产量2.57万吨,形成了青鱼、生态鳖、罗氏沼虾三大主导品种, 建成种苗基

4、地11家,标准化养殖基地13家。2011年荣获“中国青鱼之乡”。林果产业提档升级。成功引种油桃、无花果、蓝莓等特色水果,2015年林果面积达7.4万亩,总产值6.2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22569亩,林木绿化率从2010年的18.3%上升到2015年的20.5%;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村庄”11个。2011年秀洲区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畜牧、蚕桑产业转型明显。生猪存栏从2010年的21.4万头降至0.53万头,实现禁养区全面禁养、散户全面退养,规范提升生猪规模养殖场3家。蚕桑总量逐年减少,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成效明显。2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按照“设施为先、科技

5、为要、产业为本、创新为源”的思路,积极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93亿元,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和现代农业设施。全区高标准农田积比重达到45.5%,农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均达到85%以上,设施农业(大棚)面积达到3.0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粮食核心功能区17个,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面积13.93万亩;重点推进“南、中、北”三大综合区建设,基本形成南片2万亩高效设施农业、中片3万亩精致农业、北片5万亩湿地农业的“南中北”三大板块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积极推进

6、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9.34万亩,流转率62.77%,居全市前列。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目前全区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34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市级5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181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10家,发展速度全市领先;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2个,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17个。主粮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75%,较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水稻实现全程机械化,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区。4生态循环农业成效初显创新农作制度,积极推进农牧结合模式,全面实施畜牧业排污

7、减量工程和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示范主体7个。建立病死畜禽处理工厂3个,病死畜禽实行统一收运工厂化处理。推广鱼菜共生、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稻经轮作等十余种种养结合模式,推广水产健康生态养殖4万亩。推广综合防治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实施统防统治37.33万亩、绿色防控8.0万亩,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90%以上;推广有机肥5.27万吨,配方肥应用2.4万吨。开展农牧对接和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牧对接10万余亩次,培育秸秆收储企业10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科技推广实力持续提升建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为

8、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开展联基地、联企业、联场户“三联”活动,深入开展农技队伍知识更新和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业务技能培训行动。到2015年末,共培养优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农村职业经纪人795名。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0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2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6家,省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5个。2015年末,良种覆盖率98.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2011年建成3.89万亩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1个,2014年浙江美之奥种业有限公司被确定为省首批“育繁

9、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之一。6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狠抓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组织开展飞行检测、“绿剑”执法、专项整治等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到2015年末,全区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4个、绿色食品认证35个,有机产品1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3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41个。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区域内无重大动植物疫情发

10、生。(二)“十二五”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秀洲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但在建设进程中也面临诸多短板。1产业结构仍需调优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经济作物和林果产业不断挤压粮食面积,粮经争地问题突出,粮食功能区“设施化”、“非粮化”压力加重,非粮化面积约占15%。在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如何调优瓜菜、林果、水产等产业,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受市场猪肉价格影响,生猪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建立生猪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寻找畜禽养殖和生态承压的平衡点是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2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现阶段秀洲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够大、不够强,规模

11、上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家,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与效应偏小。从整体上看,农产品销售还是以直营为主,流通中介组织少,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时,农业主体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主体带动能力不强,领军型的农业主体培育、全产业链的延伸和区域性的品牌打造等方面还亟待加强。3多重发展要素制约突出土地制约明显,全区土地流转率已达到62.77,流转潜力不足,一定程度地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人才制约明显,由于农业生产风险大、投入高、回报慢、工作苦等诸多因素,导致高素质技术人员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后继缺人”问题突

12、出。资金制约明显,现阶段农产品价格面临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业劳动力、土地租金、农资、农业设施等成本越来越高,但农业融资缺乏抵押物、农业资金周转期长,农业融资难,农业发展缺乏资金动力。4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治理力度和资源管制约束加大,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容量将进一步收紧,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还较低、农民掌握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农业转型升级面临倒逼压力,必须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逐步消除发展空间不断收缩的压力。(三)“十三五”发展机遇“十三五”是

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收关之期,也是实现“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机遇期,更是秀洲农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深化农业改革的攻坚期,为秀洲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1经济新常态为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机遇近年来,社会经济已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新常态,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竞争方式以及宏观调控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中央1号文件也对“十三五”农业发展做出了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部署,为秀洲区补齐发展

14、短板,厚植发展优势,推进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2全面深化改革给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农业农村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支农财政体制改革、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农业发展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生产方式,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向侧重于品种、品质、品牌等多元化转变,大大激活市场消费新需求和扩大有效供给,构筑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为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3先进

15、科技给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兴起,农业科技创新将为秀洲区现代农业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一是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建设国家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三是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四是加大科技治水治土治气力度,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五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速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延伸产业链、融合一二三产业;六是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助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跨界大融合。秀洲农业将在先进设施装备、涵养土壤、品种优化、清洁生产、化肥农药减量、质量效益型循环模式、一区一镇、一镇一品、冷链物流、智

16、慧农业、电子商务、产学研无缝对接等领域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发展机遇。 4需求升级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呈增长趋势,对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及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多元化需求日益旺盛,市场潜力巨大,这将进一步拓展秀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推动农产品升级、农旅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增添强大拉力。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突出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产业融合、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