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26256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修史对唐朝修史的影响、唐初史馆及监修制度的确立及对后世修史的影响,了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及杜佑通典体例、内容和影响。二、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唐修“八史”的条件;唐代设馆修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 第一节 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误 隋朝统治共37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结束了数百年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从客观上赋予当时的历史学家以较重的修史任务。然而终隋一代并没有修出一部史学巨著,也没有造就出一批有影响的史学家。加之隋修诸史多未流传于世。因此人们论及隋朝史学,往往寥寥数语

2、,甚至干脆避而不论。实际上隋朝史学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成绩可言。 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 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佐郎负责史料的收集,著作郎负责史书的起草。而太史曹主要是掌天时星历、推算和制定律历,而不涉足于修史。炀帝时还设置起居舍人,执掌起居注的编录。 隋朝的修史,多由皇帝敕令大臣负责,并敕令组成修史班子。参与修史的并非都是史官。“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史通史官建置) 二、隋朝修史的成就: (1)魏澹等重修魏书:魏澹,字彦渊(深),澹父季景是魏收族叔。澹历任北齐殿中待御史,北周

3、纳言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 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褒贬失实”,“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僣伪,共92卷:十二纪、七十八传,另加史论及例并目录。据崇文总目,澹书仅存纪一篇。(太宗纪)今本收书太宗纪取自于澹书。 (2)王劭作隋书、齐志: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 王劭的隋书既非编年体,也非纪传体,“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也”。(史通六家)而不去系

4、统地记载隋朝君臣的事迹,遂使有隋一代史事,“堙没无闻”。 王劭齐志则受到刘知几的肯定。称他“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必彰”(史通言语)并为其辩白不遗余力。 (3)牛弘修周史:牛弘字里仁。入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著有隋朝仪礼百卷,周史十八卷(未最后成书)等。 刘知几批评道“夫以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杂说下) 此外尚有李德林齐史、杜台卿齐纪、许善心梁史、姚察梁书等,这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 (1)隋禁私人修史。开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文帝纪)从客观上扼杀了私家修史的

5、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学的繁荣。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 (3)修史者多非其才。炀帝时网罗的人才中,多是以词章见长的文士,如虞绰、王胄、庾自直等。后人评价“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州府元龟)卷554国史部虽好文儒,然轻修史,这是事实。 可参考余著论隋朝修史广西师大学报2004年3期和论王劭魏澹修史史学史研究2000年3期。第二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撰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唐初统治者对修史是非常重视的。高祖武德五年(622)在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中指出:编撰史书,必须做到“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

6、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大诏令集卷81)唐太宗也多次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旧唐书魏征传)说明他对历史的重要性何等的重视。 武德五年(622),高祖采纳令狐德棻建议,集中一批文臣编修魏、周、齐、梁、陈、隋六朝史,结果因领导不力,具体措施不力而半废废之。唐太宗鉴于此次教训,决定改组史馆,建立必要的修史制度。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

7、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 二、八部“正史”的修撰: “二十四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表明了官修史书能集合众力的优势。 (1)梁书、陈书的修撰: 姚思廉(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在其父姚察(陈朝吏部尚书,入隋受命修梁、陈二史)梁史、陈史草稿的基础,扩充内容而成。陈书姚察传云:“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今梁书中题名陈吏部尚书姚察所撰篇目有26篇之多,陈书中提此名号者有2篇。 两书每传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先叙历官次序;第二段叙重要史实;第三段死后必载颂扬之词,此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实无可取。其结果是有美必书,

8、有恶必讳,必致是非不明。 其史论也多有荒唐者:如陈宣帝纪记李总与宣帝陈顼(时任梁中书侍郎)游处,一日夜间,陈顼醉卧,李总看见陈顼身为大龙。 (2)北齐书的修撰: 李百药在隋任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他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齐书的基础上“仍其旧录,杂采他书,演为五十卷”。(史通古今正史) 今本北齐书,李百药原文的只有十八卷(共50卷),其余大致是取北史、高氏小史补充的。因此出现书法不同,称谓不同的混乱现象。 (3)周书的修撰: 令狐德棻历任唐初丞相府记室、秘书丞、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等职。令狐氏主要依据牛弘周史而修撰。刘知几批评道:“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唯凭本书,重加润

9、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杂说史) 该书仅有纪传而无志表。作者仿尚书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该书至宋代多残缺,多取北史、高氏小史补充。 ()隋书的修撰: 该书总监是魏征,同修的尚有房玄龄、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名臣。魏征主撰序论,颜师古主撰纪、传。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 五代史书(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641),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五代史志”共卷十志: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10、。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因此“五代史志”也称为“隋志”。其中经籍志是一部从东汉到唐初古书流传总结性的著作,其地位可与汉书艺文志相比拟。食货志记载了北朝齐、周、隋三代实行的均田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晋书的修撰: 贞观十八年(644)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重撰晋书(在此之前,有十八家晋史)书成后总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实际上唐太宗只拟定了其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末尾的“论”。真正主修者,令狐氏为首,房玄龄为监修。 该书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记起,讫于晋恭帝元熙二年

11、(420)凡156年历史,共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30卷。以记载各族统治者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史事。是研究五胡十六国极其宝贵的史料。(“载记”最初见于东观汉记,用以记新市、平林等反对王莽诸人。) 由于晋书成于众手,前后重复,彼此失去照应等问题较多。比如王坦之、王彪之传中均有不同意诏使桓温依用周公居摄故事,估计是作者因其名字相似遂使一事分系二人。和峤、温峤本为二人,乃有一事而二人传中均有载者。 其次是晋书为了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不加甄别地将一些遗闻逸事、神怪传说收入书中。削弱了史书的可信性和严肃性。比如干宝传记干宝父死,其母妒,将父侍婢闭于墓中十余年,后开墓,见其婢伏棺

12、如生,载至还家“经日而苏,既而嫁之,生之”。刘聪载记记“时有星忽陨于平阳,视之则肉也,长三十步,广二十七步,臭闻数里,肉旁有哭声。聪后刘氏适产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寻之,乃在陨肉之旁,哭声乃止”。详见廿二史劄记卷八“晋书所记怪异”条。 (6)南史、北史的修撰: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安阳)人。贞观中任崇贤馆学士,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李大师曾着手撰写一部编年体南北朝通史,书未成而卒,延寿承其业,改编年为纪传。耗十六年时间,撰写南史、北史。 南史记事起自宋永初元年(420),止于陈祯明三年(589),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共80卷。 北史记事始于魏

13、登国元年(386),终于隋义宁二年(618),记载了北朝魏、西魏、东魏、齐、周、隋六朝233年的历史。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 南史、北史二史编撰的主要依据是南北八朝的史书。李延寿采用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对八部史书加以删削、补充、整理和重新编排。使之连成一体。 南北史编纂方法主要有四:(1)重新组合:针对南北朝年代较短,一人往往历仕数朝,事迹分散在数史之中的现象,李氏采用不分朝代,凡祖孙父子有传者统统集合于一传之中的方法,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2)删削重复和繁冗:如删去每代禅让过程及九锡文、三让表、禅位诏册等。宋书载文章甚多,南史多删削。但删去了一些有用史料。(3)补充史料:增加史

14、料较多的有南齐书、梁书、北齐书、北周书。如南史增立贼臣传,以贬侯景(梁武未降将,先属北魏尔朱荣 ,后归高欢,后又降梁,548年举兵叛乱,武帝愤恨而死)。北史增补了魏书所没有记载的西魏史实。(4)秉笔直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如宋书武帝纪记晋恭帝自愿禅让,宋武帝奉表陈让,封晋恭帝为零陵王,令食一郡,绝不见有逼夺之迹。南史武帝本纪记宋武帝指示兵士“进药于(零陵)王,王不肯饮,乃以被掩杀之”,直言不讳。经李延寿的笔削和重新编纂,南、北二史远远胜过了原有的八史,因此受到好评。 第三节 刘知几与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一、刘知几其人: 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丛亭里人(661721),唐高宗、玄宗时人

15、。二十岁考取进士,任获嘉县(河南)主簿,一任就是19年。其间多次就汰除冗官、严肃法纪等向武后上疏,而武后只是嘉其直不能用。39岁时,调往长安任定王府令曹。长安二年(702)始担任史职,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迁左史,撰起居注,参加编写唐书,成八十卷。中宗朝任著作郎,受诏与吴兢等人重修则天实录。中宗景龙三年(709)因对现实不满,坚决辞去史官职务,从事史通写作。50岁时,写成史通。 开元九年(721),长子刘贶为太乐令,因犯罪流配,他亲“诣执政诉理”,触怒玄宗,被贬为安州都督别驾,至安州(湖北安陵)不久而卒,终年61岁。 二、史通的内容: 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