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09112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默草原(091126).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学案静默草原2009-11-21课前热身(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加油!)1、作者简介: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他与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并称为“草原三剑客”。我们曾学过他的 。他说:“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哪里;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这些话曾使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
2、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2、相关资料: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写,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即使描写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会赋予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3、学法指导: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想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采用精读和写读相结合的方法。精读: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便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
3、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做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你可以把你的阅读中的体会、感受、联想和疑问批注到书上,以便学习和请教。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学习过程:将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一读课文,积
4、累重点字词。1、自由读课文,做好“三划”。 划出不理解的词句(用直线); 划出你喜欢的词句(用曲线); 划出你认为需要商榷的词句(用括号)。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前瞻( ): 簇立( ): 冥想( ): 穹庐( ): 迥然( ): 咆哮( )( ): 摩挲( )( ):3、抽读课文。(每小组抽一名同学读课文,看谁读音准确,声音洪亮)二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静默草原作者眼中的草原特点: 作者对草原的感受: 作者对草原的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母牛品尝清水 的爱烈马 的爱 豁达 坦然 沉稳 不张扬 2、细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标题是“静默草原”,“静默”在文中体现在
5、哪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重点) 2、比较探究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课堂探究:(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一)自主学习: 1、作者笔下的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静默草原时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品读。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赏草原的?请找出来品味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 3、有人评价鲍尔吉原野笔下的文字干净、雅致生动、平白如话,在简朴中求深邃,在美的意蕴中蕴含着哲理。请从以下
6、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其中蕴含的的人生哲理。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4、同样是以草原为题材,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二)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三) 展示讲解:(对疑难问题重点讲解)(四) 课堂小结:四、巩固提升必做题:阅读课文第914段,回答以下问题:1、找出一个与选文中“迥然不同”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2、“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由此你想到了一句诗 ,这句诗出自于 。 3、辽阔的草原为什么让作者感到“自由”而又“不自由”?4、第9和10自然段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选做题: 1、以“黄昏、我、草原” 中的“草原”为重点,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情景描写,不少于30字。 学后记 学后有疑: 解决情况:是( )否( )学有一得: 课外淘宝: 收集有关草原的散文,总结些草原文字的共同点,并思考草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