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237906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1绪论、第一章教育概述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概念研究对象)。 教育规律既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有作用于某一局部的基本的具体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教学的任务就是依据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二教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多/

2、空)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此时教育学孕育在哲学中,但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战国末期,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的学记问世了。(单)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地位)。 学记提出的观点有1、“化民成俗,其必有学”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5、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6、“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7、“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08单),8、“不凌节而施”循序

3、渐进原则9、“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了1、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2、自己的教育观念3、普及初等教育,4、主张建立学校教育制度5、论证了班级教育授课制。6、规定了教学内容和原则7、评价教师职业,强调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

4、“教育学之父”。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小说教育名著爱弥儿竖起了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大旗。 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他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在这种方法中,体现了对儿童心理能力的分析与教材顺序、方法选择的一致性的探讨。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 白板说”。 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并为后人所公认的是在19世纪产生重要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自此以后,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

5、揭示教育活动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被确立了(08单)。此外,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1、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2、系统研究了教学和教学过程(1)提出了按教学过程中儿童心理活动变化而划分的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传统的三个中心理论)。(3)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赫尔巴特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

6、并形成了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的发展起来。 英国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此外,他特别强调重视体育。 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由杜威所创立,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地位),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没目的与生活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1939年凯洛夫主编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1

7、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他的教育过程一书学科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 教育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

8、的基本要素(多空简)(论述,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 (一)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空)(地位与作用)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空)。 (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变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目的,采取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

9、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多空)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一个永远的范畴。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随人类社会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段的要求并为之服务。它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制度、方针和内容上。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为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他还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如下(表现): (1)教育具

10、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文革时期)。 四教育的起源(名称 观点 代表人物)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法国的利托尔诺 和英国的沛西能。利托尔诺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一书中认为,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样,教育的心里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

11、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只有人才能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教育的起源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多) (一)原始社会教育(传递经验规则) 概括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2教育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5教育没有阶级性。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奴隶社会教育 在奴隶社会里,金属

12、工具取代石器工具,使得劳动力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并有了剩余产品,因而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初步分工。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剥离,形成自己相对的形态。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06简答 07多选 08没考)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的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概括奴隶社会教育机构特点如下: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1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2.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 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 概括封建社会特点如下: 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 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的规定。 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棒棍纪录教育。 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14、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概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能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成为温顺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 2.在教育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是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6.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