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22301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4例临床分析詹鹏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内4科 邮编56100摘要:本文对低血糖症致脑功能行了探讨,提出对此病早识别,及时治疗对预后致关重要。关键词:低血糖症;脑功能障碍;临床分析例1:女,73岁,因多尿,消瘦半年于2002年5月20日在我科治疗,实验室检查:血糖16.2mmol/L;尿糖+;拟诊2型糖尿病,予口服消渴丸10粒,一日三次,二甲双胍0.25,一日三次,于3餐前服用,血糖控制在6-8mmol/L,住院10天带药出院。出院后口服消渴丸10粒,未进食、出现昏迷,急请社区医生诊治,诊断为脑血管意外,因年龄大,在家观察2小时仍昏迷,于发病当日下午4点急诊我科留观治疗。辅助检

2、查:肝、肾功能正常,血糖1.98 mmol/L,尿糖阴性,尿酮体阴性,立即予静滴10%葡萄糖500ml,液体进入300ml时病人由深昏迷渐恢复为浅昏迷。500ml液体滴完后病人呈嗜睡状,复查血糖4.0mmol/L,留观4小时,意识清楚治愈出院。出院诊断: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例2:女,68岁,5年前患2型糖尿病。长期口服优降糖等药。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本次因突发昏迷半小时,出诊家庭病房治疗。予查血糖2 mmol/L,拟诊为低糖病致脑障碍,立即予50GS60ml,缓慢静脉注射:并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经处理后昏迷逐渐变浅,2小时后神志清楚。例3:男,75岁,因昏迷12小时于2007年7月2日

3、上午9点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因单位同事集会,饮酒较多回家后诉乏力,头昏,大汗淋漓,颜面通红,即上床休息,次日上午发现患者处于深昏迷状。6年前在某医院诊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经常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尚佳。入院检查:血压180110mmHg,呼吸38次分,各种生理反射征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征。两肺可闻痰鸣音。血糖:085mmoLL,肝、肾功能正常。入院拟诊:1、脑血管意外;2、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3、低血糖症。立即予上氧,头部冰帽、吸痰,506S100mI。+氟美松10mg静滴。降低过高血压25硫酸镁10毫升,深部肌肉注射,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症及支持

4、疗法。经输入葡萄糖110克,入院5小时2 0分。患者仍处于深昏迷状。复查血糖为3.0mmoLL,继予50GS 100mI。+10GS100mL静滴,入院20小时复查血糖恢复正常,但病人仍处于深昏迷状。予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经一系列综合治疗患者仍处于深昏迷状,治疗15天后病情无好转而死亡。最后诊断:1、低血糖症致脑功能障碍;2、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例4:女,6 8岁,因多次、多食、多尿半年,昏迷7个小时于2008年4月2日入我院内科,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口服二甲双胍等药,血糖控制尚佳。入院化验检查:血糖1.85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阴性,尿酮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

5、常。拟诊低血糖症,给予5 0G$6 0mL,缓静脉注射。吸氧、保留导尿。2 0甘露醇2 5 0mL,脱水降颅压。静脉滴注氟美松1 0rag,促进肝糖异生和输出,使血糖浓度增高,脑活素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损害,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经上述处理5小时后复查血糖37 7 mmoLL,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次日血糖39 1 mmoLL。第5日仍处于昏迷状,予上鼻饲。继续用脑细胞活化剂以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第8天血糖较高,患者有吞咽动作。能自行随意翻身,但仍不能言语,反应迟钝,予停鼻饲,改为喂流质饮食,并控制过高血糖,住院1 2天神志清楚,能下床活动,但问之不语。要求带

6、药出院在家继续治疗。出院诊断为:低血糖症致脑损害。讨论:低血糖症临床上常见,可因多种病因所引起,症状表现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脑缺糖而导致脑功能障碍愈来愈受临床医师的关注。我院自2 0 02年5月至2 0 08年4月收治低血糖症致急性脑功能障碍4例。例1、例2系白天发病,发现急时,昏迷时间短。早期得到有效治疗,故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例3、例4,系夜间发生低血糖未及时发现。昏迷时间长。未得到早期有效治疗。例4,出现语言功能障碍。例3呈“植物人最终死亡。正常人血糖浓度变动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但在神经,内分泌和肝等调节下,空腹血糖保持3956 mm0LL,而餐后一般不超过7883mmoLL,为机体提供足

7、够的能量来源。脑细胞几乎没有贮存能量的功能。全靠血中葡萄糖源源不断供应,因酒精药物导致低血糖无疑会导致大脑识别功能的异常。低血糖症以脑缺糖而表现为脑功能障碍为主者,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总之,提醒临床医生在糖尿病治疗时或有饮酒史,出现昏迷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和测血糖,头颅CT等检查。仔细分析才能早诊断,及时纠正低血糖。纠正低血糖可给予5 0GS60100mL,静注或10GS500mL静滴,一般很快神志转清,预后良好。如贻误病情,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不可修复的脑损害,预后不良.联用西咪替丁治疗重症哮喘30例疗效观察詹鹏、段敏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内4科(邮编561000)关键词:西咪替

8、丁;重症哮喘;治疗;观察摘要:重症哮喘是指哮喘严重发作持续1-2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在治疗重症哮喘中,具有消炎,抑制变态反应,并能抑制磷酸脂酶A2,阻止LTS、PGS、TX和PAF的合成,抑制支气管腺体中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促使小血管收缩,增高其内皮的紧张度,从而减少渗出和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激素治疗哮喘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但若长期使用又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如消化道出血等。我科自2004年至2008年其收重症哮喘50例,其中30例使用地塞米松的同时联用胃粘膜保护剂西米替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1:1 资料 50例重病哮喘病例中,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男性4

9、0例,女性10例,50例患者均以气喘、呼气性吸收困难,心悸、大汗入院。入院体查:口唇发绀,颜面潮红,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胸片所见双肺透亮度增高,根据诊断标准,均诊断为重症哮喘,在治疗中50例均使用地塞米松20g,氨茶碱0.25g,静滴,上氧3L/分等治疗,其中有30例联用胃粘膜保护剂西米替丁0.6g静滴没有一例发生消化道出血(观察组),而有20例(对照组)没有联用西米替丁,在治疗5-8天后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后经停用激素及加用西米替丁,止血药物等治疗后出血已止,现将两组列表对照如下:消化道症状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腹痛312大便隐血08黑便07呕血021:2讨论: 支气管哮

10、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胞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当哮喘严重发作1-2天之久,则称为重症哮喘。此时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致机体严重缺氧,CO2潴留,临床上表现为呼气性呼收困难,紫绀,精是及神经症状,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当严重缺氧,CO2潴留,可致胃粘充血水肿,糜烂、渗出,而致消化道出血。而当使用激素可抑制PGS合成,消弱胃粘膜屏障,障碍组织修复,加重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加重溃疡的发生,致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应慎用激素,注意其副作用,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均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在使用激素的同时,联用胃粘膜保护剂西米替丁等是很必要的

11、。关于静脉输液完结拔针方法的探讨段敏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邮编561000)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在多种治疗中占有不容置疑的首要位置,随着医疗水平和社会要求的提高,不仅要求“一针见血”,而且要求在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这虽无很强的技术性,但关系到一个人的责任心问题,长期输液的病人或老年病人因血管脆性增高,在拔针后易形成皮下瘀血,影响血管清晰度,给下次输液带来困难,根据临床经验就该课题作如下探讨。1.“无痛性”拔针1.1做好心理护理:当病人过分紧张时,血管易痉挛,拔针时易发生疼痛,输液即将结束时,到病人身边守护,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并保证不

12、会使空气进入体内,告知病人“该拔针”了,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1.2保持适宜的方向迅速拔针:拔针前应彻底清理固定胶布的针头,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位针柄,防止针头转动损伤血管,并与皮肤保持1520的角。将针头迅速拔出,然后再压棉球,随即用一条胶布固定,这样,避免家属或患者拔针后压棉球的烦恼,又不损伤血管。1.3针头未拔出前,不可用棉球按压针头,以防针头受压后贴住血管下壁产生刺激性疼痛,及增加血管壁、皮下组织、皮肤对针头的阻力而加重疼痛,损伤血管,正确的方法是:准备拔针时左手拿棉球轻轻放于需按压处,在针头拔出后方可用棉球压紧,随即用一条胶布固定;而不能在未拔出针头前,就将棉球压紧针头,如这样,在拔出

13、针头时,就会损伤血管,因输液时间过长,针头和血管壁粘在一起,如用棉球先压,拔针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导致血管的损失,为下次穿刺带来很大的痛苦。1.4当输液瓶内的液体滴净,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我们方可拔针,否则,会浪费液体,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防止“瘀血”2.1拔针后注意棉球按压部位和时间:正确的方法是:针头进血管处而不是进皮肤处,我们在穿刺时,通常是从血管上方进皮后再沿血管止方平行一段后再进入血管。这样,就形成了两个“针眼”,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两个针眼之间有一段距离,如果按压皮肤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壁的“针眼”,是则血液仍会从这个“针眼”流入皮下形成瘀血。按

14、压时注意勿揉,并保持约1至2分钟。2.2拔针时先将输液器关闭,防止在拔针过程中刺激性药物漏入皮下损伤皮肤,如钙剂。3、小结静脉输液是抢救危重病人及一般病人静脉给药的重要手段,是临床上最为广泛的护理技术操作,长期以来,在输液完毕拔针方法的问题上,始终没有统一的答案,教科书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偏见,严重地束缚着病人和医护人员。给病人造成许多痛苦,但据我的临床经验,拔针后再用棉球按压的血管损伤性小,而且一根据血管接着输几天都不损失,如先用棉球按压再拔针,血管损伤性大,往往第二天给病人输液时,这根血管已瘀血,不能再输液,必须另选血管,这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使病人的满意度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