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球教学体会.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19545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心球教学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心球教学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心球教学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心球教学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心球教学体会.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投掷实心球教学体会新课标的实施,使体育教师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可以尽量创设情景,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本节课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游戏评价等学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

2、实现学习目标。由于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目标,课程标准并未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例如:在游戏“打耙”中,让学生自主决定实心球投掷方法进行练习,并熟练掌握一种投掷实心球的技能,为学生进一步锻炼提供方法。总之,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加强了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合作探究学习法合作学练的教学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合作伙伴长期不变,组织形式

3、单一,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在课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灵活选择实用有效的分组方案。如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时,我让学生以男女混合组进行练习,男生力量较大,动作技术较容易掌握,可以帮助女同学纠正错误。在实践中,通常有学生花了很大力气,却收效很小。这时就需要同学们互相探究练习的方法,通过动手、动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达到目标。三、游戏练习法投掷实心球游戏-“打靶”,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投准练习,通过投掷目标的变化来提高投掷的准确性,将学生了解的实心球抛掷动作串联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投掷活动,探讨实心球投掷多种方法的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跳绳游戏“向奥运冲击

4、”,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学生个性,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四、师生互评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及时评价利用了学生练习过程中,在大脑中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形象。如果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使这种信息在练习中不断反馈,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除语言评价外,还可用眼神、动作等。每个学生都十分注重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渴望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能被发现并得到肯定,因此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例如在投掷实心球时,有的学生经过努力,出手角度、速度、力量都较适中,我及时表扬,他们练习得就更加积极;对于投掷成绩好的同学,除了表扬或向

5、他们投去贺许的目光外,并让他们示范,如果发现学生的动作有问题时,给他们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极个别学生也许还没有学会,积极性要给予肯定,让一些好的同学教他们,使这一部分学生感到自己没有被老师和同学所抛弃有信心继续坚持学下去。五、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比赛、游戏,还是各种练习人与人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合作。在比赛中,游戏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失败或失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总结原因,相互谅解,相互鼓励支持,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例如,在传递实心球的比赛中,获胜一方的同学手舞足蹈,而失败的却又是叹气,又是埋怨,于是我让他们找落后的原因,互相埋怨是没有用的,只有每一个人都认真传、接好球,齐心协力配合好,才能取得胜利。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使我感受到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仅仅上好一节体育课是不够的,我将继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选择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实现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体育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