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19360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专题之十二:嘉兴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嘉兴市发展改革委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按照省委作出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嘉兴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2003年我市第五次党代会把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4年以市委1号文件下发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提出了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和公共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全面启动。一、工作的思路和做法2003年初,市委市政府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重点课题研究,至下半年基本形成思路,开始起草和完成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2004年初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始启动,其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营造合力推进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以分管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六个专项工作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从市级重点部门抽调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

3、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化督查考核。将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列入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市级部门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在每年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2、加强规划调控引导,提高区域发展协作程度。一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提出了“六路推进”的工作思路即实施六个一体化建设,以实现城乡之间人口、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土地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交通、水务、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共享。二是市县联动。着眼3915平方公里的大市域,有分有合、上下联动、同步实施、协同发展。市里重点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4、纲要,考虑全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和重大社会发展项目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做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县(市、区)则重点发挥好主体作用,按照市里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做好县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一体化工作的衔接以及县域内的具体工作。三是优化布局。根据城镇体系现状发展条件和特点,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扶持中心城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战略,形成以主城(嘉兴市区)为中心,副城(县市)和滨海新区为骨干,中心镇与中心村相结合的四级规模结构。3、尊重客观发展规律,高起点谋划统筹发展全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认识上从嘉兴城市化进程滞

5、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又正处于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重要阶段的实际出发,把握正确处理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确定把城市化、工业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和核心任务。一方面,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增强集聚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另一方面,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坚持改革、开放两手抓,实施民资、外资、国资多轮驱动,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在起步上为顺应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趋势,根据嘉兴的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加速形成以沪杭、乍嘉苏高速公路为主的我市至周边大中城市高速公路网为第一层次,县道

6、和重要乡道为主的干线公路网为第二层次,遍布广大乡村的农村公路为第三层次的三个层次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构筑一个内外衔接、城乡协调的一体化交通网络。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进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在实施一体化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花架子,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就努力发挥好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两年多来,大力实施了康庄工程和连村到组道路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现阶段我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收主渠道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强了就业服务和管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

7、加快,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针对农民“因病致贫”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政府引导、集体资助、居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矛盾。为加快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氛围日趋浓厚,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逐步提高。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织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财思想,从城市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从注重城市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

8、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十五”期间我市财政支农一般预算支出共176669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8.71%,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造地改田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政府性专项资金近2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在道路建设、河道治理、一体化供水、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村庄整治等领域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开展“村企结对”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6、重视实践探索,不断巩固扩大建设成果。在工作中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把握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抢抓机遇,大胆探

9、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课题,由市级领导牵头进行专题调研,加强对实践工作指导。同时,重视对一些规律性、前沿性和深层次问题的理论学术研讨和工作培训,不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提高业务水平。结合嘉兴实际,用以点带面、成片推进的思路,从选择几个条件比较好的村庄开展工作转到选择一批乡镇实行区域成片推进,从对村庄的某几个村民小组开展整治建设转到全村全面实施“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整治建设,从侧重抓环境整治建设转到同时加强村级配套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推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深入实施。改革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构筑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城市到乡(街道、

10、镇)、乡(街道、镇)到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客运公交网络运行机制,城乡公交已成为嘉兴沟通城乡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大病型保险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普及型和大病二类合作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更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障需求。率先在省内提出了通过农村信用社按时足额发放农保养老金,实现了农保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二、工作进展和成效两年来,通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大胆创新,“六个一体化”得到整体推进,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其主要工作进展情况:1、城乡空

11、间布局一体化不断完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完成了嘉兴市域总体规划、市区北片分区规划和南片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市域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完成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三横三纵三环十放射”的城市道路主体框架,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65.94平方公里扩大到76.61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市)城关镇为基础、中心镇为外沿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拓展,现代网络型大城市初具雏形。小城镇建设发展加快。涌现了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全市有40个镇进入了全国千强镇,有10个乡镇进入全省最发

12、达100个乡(镇),许村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布艺名镇”,周王庙、崇福镇分别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皮革第一镇”、“中国皮革名镇”称号,濮院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羊毛衫名镇”。乌镇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保护历史文化杰出成就奖”,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欧洲人最喜欢的旅游景区”。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全市953个村、24个农村社区中,除自来水普及率接近100%外(99.3%),有线电视通村率、城乡电网覆盖率、公路通村率、有线(无线)电话覆盖率都达到了100%。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连村到组达户”道路建设,共完成通村公路1163公里

13、、连村公路242公里、到组道路1260公里,基本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市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39条,85.17%的村通了公交车。污染防治能力大大增强。全市投入污水管网收集能力处全省领先,全市集中处理能力2005年新增污水收集处理能力11万吨/日,目前全市入网污水量已达到40多万吨/日。收集处理能力总量已达到63万吨/日,另有7万吨/日污水处理管网工程将要开工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市城市管网向农村的联网供水工程完成投资6.36亿元,铺设主干供水管网(DN300以上)总长327公里,新增城市管网供水人口76万人。两年来全市新增水厂日供水能力27万吨,解决城乡供水安全人口107.4

14、万人(其中,新增城市管网受益人口76万人,改善农村供水人口31.42万人),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已达44.7%。电力通讯建设有重大进展。200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2005年农村宽带用户与总用户数的比例达到34.6%,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9.9%。3、城乡产业发展融合互动。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5.71亿元,同比增长13.1%,第三产业的比重比2003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全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加快,“百强县”整体排名上新台阶,2004年全部县(市)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上升到前3。位以内,平均排名由2000年的38.8位,上升到2004年的25.2位,上升了13

15、.6个位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9.7亿元,增长5.2%;农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4%。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优质油菜、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优水产品、湖羊和蚕桑等为主的六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全市已建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8个,面积258万亩,全市已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00多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60多个。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2005年,我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08.8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25.7%,以上两项指标中,乡镇工业占比均已超过60%。拥有工业总产值3亿元以上的区域特色经济42个,工业总产

16、值1375亿元,海宁皮革业、秀洲丝织业、平湖服装业、海宁家纺业产值已超百亿元。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空间加快拓展,全市各乡镇工业功能区累计开发面积16.6万亩,进区企业6600余家,从业职工41万人,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1076亿元、利税总额69亿元。农村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涌现了海宁皮革市场和家纺市场、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和崇福皮毛市场等一批辐射面广、成交额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专业市场,成为我市专业市场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4、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大,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初具雏形。一体化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建立了统一失业登记制度,从2004年开始建立了城乡统一、覆盖各类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转失业人员以及其他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办法。建立了统一就业制度,2004年取消了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务工证的办理,实行暂住证、计划生育证、务工证的三证合一,从制度上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