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183415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妈妈有方法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方法原文孩子假如已经长大,就得辞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方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有个好方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更有方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分开妈妈。植物妈妈的方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小学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方法教案教学目的:1、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3、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孩子对这几种植物接触较少,因此理解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一个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读顺课文,学习1-4节第二课时,学习第5节,拓展文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质疑问难。1、谈话:黄山奇石,令人叫绝;植物王国的奇事,也非常有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植物的诗歌。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方法2、指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要问吗?植物妈妈有些什么方法?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方法?哪些植物妈妈有方法?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带着刚刚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难读的多读几次。2、出示词语:旅行 降落伞 娃娃 纷纷 山洼观察知识啪炸开 蹦着跳着3、交流反应,读准字音。个人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音。“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读完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学习蒲、苍。指导书写“豆”。3、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方法?(板书:传播种子)也可以说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四、精读

4、课文,理解重点(一)引读第一节。是啊,孩子假如已经长大,重点指导最后一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自由读24节,看看植物妈妈们有什么好方法呢?把她们的方法划出来。(三)这些方法好在哪儿呢?把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次,说说为什么喜欢?(四)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2、出示课件演示:瞧,这就是蒲公英妈妈和她的娃娃。理解降落伞。3、理解“轻轻”、“纷纷”。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绘)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一个蒲公英娃娃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在风婆婆的帮助下,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分开了妈妈。这就是纷纷出发。下雪了,雪花纷纷地飘落;秋天,树叶黄了,纷纷地飘落;

5、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4、朗读体会。如今我就是蒲公英妈妈,你们是我的孩子。你们乘着微风纷纷出发,那么你想飞到哪儿生根发芽?(自由答复)说得真好,蒲公英多么得意、多么英勇。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是多么快乐呀。如今让我们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五)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课件演示,认识苍耳。2、你有什么不懂吗?理解“铠甲”: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苍耳坚硬的外壳。3、师:假如你是小动物,你们会把苍耳带到哪里安家?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树林、花园,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

6、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六)学习第四小节1、 指名读。2、喜欢豌豆的同学来说说太阳是怎么样帮助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课件演示。)3、比拟:(1)“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分开了妈妈(2)豆荚炸开,孩子分开妈妈。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分开妈妈时动作及心情)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4、小结: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5、齐读这节诗歌,也可自由读练习背诵。四、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方

7、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们回去后请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也可以去网络、书籍上查找,下节课我们再交流。五、指导写字。1、出示:纷、经、好、如。你有什么发现?2、指导书写。第二课时一、复习。1、出示词语,开展各种形式的认读。2、引读第一节。诗歌介绍了几种植物妈妈?她们有什么方法?二、学习第五节1、过渡:植物妈妈的方法非常多,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什么样的小朋友能得到它?自由朗读第五小节。1、 指导朗读。三、朗读全诗、选择背诵。四、课后延伸,激发兴趣。1、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交流)2、出示资料库:

8、凤仙花、豆、麻是靠太阳晒传播种子的。莲子是靠水传播种子的。野葡萄、樱桃、山参,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扬絮、柳絮是被风吹散生根发芽的。3、我是小作家。(模拟第2、3、4小节编写一首诗)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方法原文及教案植物妈妈有方法是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首关于自然知识的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机密”,本课运用拟人手法亲切的表达了大自然妈妈的奇妙。本篇诗歌很合适低年级儿童阅读,也易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观察探究大自然的。部编版教科书的特点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在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之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积累一些科学常识也是本课我要关注的重点。无时无刻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

9、们阅读的兴趣,只有在书中才能看到更过阔的世界。我在这节课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感悟: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初读课文孩子可能不太明白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通过谈话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线。上课初我以:“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方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吗?”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样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二、演示、朗读感悟诗歌内容如今的孩子很少去地里干活,刚开场备课的时候觉得大多数孩子对蒲公英、苍耳、豌豆比拟生疏,但如今正好是秋季,这几种植物比拟容易采集到,因此在教学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的内容

10、时,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通过演示、朗读的方法来感悟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才能有深入的体会和感悟。同时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第五小节中“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点名了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才能。学习第一小节之前,我让学生抓住课文里的【关键词】:p “四海为家、旅行”让学生理解植物播种繁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结合自身经历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同学们,你们都去哪旅游,能跟我说说吗?四海为家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当自己的家。老师就有个美丽的梦想,想要去世界各地旅行,四海为家。低年级孩子有自己想要明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冲动,但往往语言组织不是很顺利。这时候老师就要组织引导学生积累,在学生说

11、不出来的时候基于示范,让学生模拟,渐渐就能产生迁移从而举一反三。诗歌第二小节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了蒲公英,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随风飘去。学生自读了这一小节以后,我把课前采集来的蒲公英展示给学生看,并请几个学生上讲台演示:用口对着蒲公英吹气,这时学生便见到有些种子被纷纷吹飘走了,同时也理解了“纷纷出发”的意思。此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答复课后习题,蒲公英是怎么传播种子的?诗歌第三、四小节写了苍耳和豌豆传播的过程,诗歌的特点就是对仗整齐,在学习过第二小姐的根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手给孩子。让学生大胆自主的想象苍耳是如何挂住动物的皮毛?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子怎样就蹦蹦跳跳到了其他地方?通过图片和动画的演示,学生进展了很多的猜测,小苍耳跑到小松鼠的身上,小松鼠带着她到森林里给他找了一个家。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才能,更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编写诗歌的才能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集,也可以向家长请教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教学即将完毕时,我先请学生各自介绍搜集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并且我还引导学生模拟诗歌为自己喜欢的植物编小诗,对于大局部孩子还是有难度的,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让他们根据提示进展补充。编好后自己朗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成就感。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