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脉管系统.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17318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脉管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章脉管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章脉管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七章脉管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七章脉管系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脉管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脉管系统.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脉管系统学习目标1.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及其功能。2.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肺循环和血液循环的概念。3.掌握血管的吻合及侧枝循环的概念。4.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各心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5.熟悉心传导系的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位置。6.熟悉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7.掌握心包的形态、结构、分部,心包腔的概念。8.掌握肺动脉干的起始位置、行径,动脉韧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9.掌握主动脉的起始位置、行径、分部及各部主要分支。10.熟悉颈总动脉起始、行程、分支,颈动脉窦、颈动脉小体的概念、位置、功能,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分布。11.熟悉锁骨下

2、动脉的起始、行程、位置及主要分支及分布。12.掌握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的位置、行程及掌浅、深弓的组成及重要分支与分布。13.掌握头、颈部及上肢出血压迫止血点的部位。14.熟悉胸主动脉的行程、毗邻及肋间后动脉的行程。15.掌握腹主动脉的行程、位置,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及分布情况。16.熟悉髂内动脉脏支及其分支供血部位,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髂内动脉壁支的分布。17.熟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的位置、行程和供血部位。18.掌握下肢出血压迫止血点的部位。19.熟悉静脉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静脉的分部。20.掌握上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及其收集范围,上腔静脉、颈

3、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奇静脉的起止、行程、位置和主要支属。21.掌握上肢浅静脉的位置、行程及流注关系及临床应用。22.掌握下腔静脉系的组成及收集范围,下腔静脉的位置、行程及主要支属。23.熟悉下肢浅静脉的名称、起始位置、行程、流注关系及临床应用。24.掌握门静脉系的组成、收集范围,门静脉的结构特点、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25.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26.掌握胸导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位置、行程及收集范围和汇入静脉处。27.掌握脾的位置、形态、毗邻及其功能。脉管系统 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是一套分布于全身密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心血管内充满血液,在心脏

4、的作用下,周而复始地定向流动着。淋巴管道内充满淋巴,最后由淋巴导管汇入静脉。因此,可将淋巴系统视为静脉的辅助管道。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摄入的氧,运送达全身各处,供组织器官和细胞代谢所需,同时将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酸、尿素和肌酐等,分别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二是运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三是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又是机体防御系统。此外,脉管系统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因此,脉管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概述一、心血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统 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一)

5、心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装置。心有4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房间隔分隔左、右心房;室间隔分隔左、右心室,因此,房间隔和室间隔将心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房有静脉的入口,心室有动脉的出口。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均有瓣膜,它们似阀门,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以保证血液定向流动。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心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像泵一样不停地将血液从静脉吸入,由动脉射出,使血液在心血管内周而复始的循环。心脏还有内分泌功能。(二)动脉动脉 是输送血液出心的血管,由心室发出,在行程中反复分支,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按其管径的大

6、小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人体某些浅表部位的动脉可作为止血部位和切脉点。(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是介于动脉与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彼此吻合成网,分布于人体除被覆上皮、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指甲和牙釉质以外的全身各处。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有利于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四)静脉静脉vein 是输送血液回心的血管,始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在向心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管径由细变粗,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右心房。二、血液循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返回心房,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称为血液

7、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并相互连通。(一)体循环体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经主动脉及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回到右心房,这种循环称为体循环又称大循环。此循环路径长、流域广、流速快、流量大。其主要功能是将含氧高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运回至心。(二)肺循环肺循环 由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达肺泡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这种循环为肺循环又称小循环。此循环路程短、流域面积小,仅通

8、过肺,其主要功能是为血液加氧和排出二氧化碳。三、血管吻合人体血管除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互相连通外,动脉与动脉、静脉与静脉、动脉与静脉之间,彼此连接,形成血管吻合。(一)动脉吻合动脉吻合是指动脉之间借血管支、吻合支或交通支互相吻合成动脉网、动脉弓或动脉环,如关节网、掌深弓、掌浅弓、脑底动脉环等。常见于经常活动或易受压的部位和时常改变形态的器官。(二)静脉吻合静脉吻合是指多支静脉之间彼此互相吻合,如静脉网、静脉弓、静脉丛和交通支等。在浅静脉间常吻合成静脉网或静脉弓;在深静脉间常吻合成静脉丛,如直肠静脉丛、食管静脉丛;浅、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等。(三)动-静脉吻合动静脉吻合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借交通

9、支彼此吻合。此种吻合分布于体内多个部位,如指尖、肾皮质、生殖勃起组织等处。这种吻合具有缩短循环路径,调节血液供应的作用。(四)侧支吻合侧支吻合是指由血管主干两端发出的侧副管形成的吻合。在正常情况下,侧副管比较细小,当动脉主干阻塞时,因血流量增多,侧副管逐渐扩大,代替主干向远端供血,这种通过侧支吻合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在病理状态下,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心一、心的位置和外形(一)心的位置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包有心包。约2/3在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心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仅小部分借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左半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贴,此区为心包裸区

10、。因此,在左侧第4肋间隙胸骨左侧缘旁开2.0cm处进行心内注射,以免伤及胸膜和肺。后方邻食管、胸主动脉和迷走神经。两侧与纵隔胸膜和肺相邻。下方为膈的中心腱。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正常心的位置可因体型或体位的不同有所改变。当一侧胸膜腔内的压力改变时,心的位置亦可改变。(二)心的外形心呈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约与本人握拳相当。心的长轴自右上斜向左下,与身体的正中线形成约45角。心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四沟。心尖 圆钝朝向左前下方,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在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cm2cm处,活体在此可扪及心尖搏动。心底 朝向右后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前

11、面又称胸肋面 朝向胸骨和肋软骨,大部分由右心室和右心房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面又称膈面,朝向后下方,贴于膈的上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右缘垂直圆钝,由右心房构成,向上续为上腔静脉;左缘钝圆,主要由左心室及小部分左心耳构成;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在心的表面有4条沟。冠状沟位于心底部,近似环形,呈冠状位,前方被肺动脉干中断,是心房和心室的表面界线;在心的胸肋面和膈面上分别有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界线。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略凹陷,称心尖切迹。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之间有一浅沟,称后房间沟,是左、右心房的表面界线。上述各沟

12、内有心的血管和脂肪组织充填。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心腔的形态心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隔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4个腔。每侧心房与心室间以房室口相通。(一)右心房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而腔大,厚约2mm,收纳体循环回心的静脉血。右心房分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两者之间以右心房表面的上下纵行的界沟为界。与界沟相对应的心腔面有纵行肌隆起称界嵴。固有心房前部呈锥形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遮盖主动脉根部的右侧。右心耳的腔面有许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束称梳状肌。当血流淤滞时,易在此形成血栓。右心房有3个入口,即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

13、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口开口于上部;下腔静脉口开口于下部,其前缘为下腔静脉瓣;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经此流入右心室。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在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为卵圆窝,是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二)右心室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构成心的胸肋面的大部分,是最靠前的一个心腔,壁厚约3mm4mm。右心室以位于右房室口和肺动脉口之间横行的肌隆起室上嵴为界,将室腔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流入道 又称窦部。室壁内面有交错排列的肌隆起,称肉柱,故腔面凹凸不平。其中,在室间隔下部有

14、横行的隔缘肉柱,又称节制索。室壁上有突入室腔的锥体形肌性隆起,称乳头肌,有前、后、内3个(或3组)。在房室口周围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环,环上附着有3个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根据其位置分别称为前尖、后尖和隔侧尖。每个瓣膜的游离缘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每个乳头肌尖端发出数条腱索分别连于相邻两个尖瓣上。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作为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以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流出道 又称漏斗部或主动脉圆锥。位于右心室前上部,是右心室腔向右上方的延伸部分,室壁光滑,形似倒置的漏斗。上端为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肺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纤维环,环上附有3个半月形肺动脉瓣,每个瓣膜游离缘的

15、中央有一个半月瓣小结,在右心室舒张时,有利于肺动脉口的闭合。(三)左心房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壁厚约2mm3mm。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左心耳,内有与右心耳相似的肌隆起,因其与二尖瓣邻近,为心外科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左心房有4个入口、1个出口,即左肺上、下静脉口和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四)左心室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构成心的左缘和心尖。室腔呈倒置的圆锥体形,壁厚9mm12mm,约是右室壁的3倍。室腔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左后方的流入道和右前方的流出道两部分。流入道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其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二个三角形的瓣膜,称二尖瓣。二尖瓣依

16、据部位,分为前尖和后尖。前尖较大,位于前内侧;后尖较小,位于后外侧。左心室室壁上也有乳头肌,二尖瓣前尖和后尖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上。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以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流出道 又称主动脉前庭,位于室腔右上角、二尖瓣前瓣与室间隔之间,室壁表面光滑。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在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袋状并朝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游离缘中央也有半月瓣小结。每个瓣膜与相应的向外膨出的主动脉壁之间形成主动脉窦,依据其部位分为左、右、后3个窦。其中左窦和右窦的动脉上壁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主动脉瓣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