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163947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乙太光电张绍祺:未来手机镜头之王1 2005年,张绍祺忍不装下海”了。这个新加坡人曾在通用汽车、NEC任职,又担任过宏碁亚洲、非洲地区主管,2000年“跳槽”到智基创投担任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事实上,他还是智基创投的LP。 2005年,张绍祺忍不住下海了。这个新加坡人曾在通用汽车、NEC任职,又担任过宏碁亚洲、非洲地区主管,2000年跳槽到智基创投担任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事实上,他还是智基创投的LP。在智基创投的四年中,他人在新加坡,投资半径不过南亚,在印度投资过5家公司,新加坡亦有两家落单,覆盖软件代工、芯片设计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已经在投资链上做过LP和投资合伙人两个角色还不够的张绍祺

2、,跑到了最前端往创业。这一年,张绍祺网罗了数名对半导体及光学颇有感觉的伙伴,创立了一家公司乙太光电,并出任公司CEO。而它的主要产品,就是诺基亚E71的自动对焦镜头。缩短供给链的机会用一句话概括乙太光电出现的意义,即,从技术上及供给链上缩短镜头安装至手机上所需的时间。这是张绍祺还是投资人时发现的机会。2003年,半导体产业中影像感应器(image sensor)开始腾飞,与其相匹配的镜头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镜头需要高精度,耐高温,体积小,一旦产量跟上,将迅速应用于一切消费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等等。张绍祺回忆,第一家将镜头应用于手机上的厂商摩托罗拉曾向张绍祺提起手机镜

3、头依靠的两大产业太不匹配:半导体产业太先进,镜头产业太传统。首先是镜头产业技术,工艺落后,供给速度远落后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增长速度。消费性电子影像产品开始跑量的时候,一次性需要400-500万个镜头,折算为上千万量级的镜片,而在当时,最至公司的产能才100万。其次,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镜头体积较大,无法匹配类似手机这类较小规模的镜头。最致命的是,整个镜头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两者是不连贯的,导致整个产业链拖沓而复杂。一般镜头做好之后交给封装厂,封装厂向做影像处理的晶圆厂商购买晶圆,再做切割,然后再将镜头安装上往,整个供给链中多家公司需要互相沟通。对创投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做短整个供给链,理顺双方

4、(镜头和半导体)匹配的流程,这样新的供给链出现了。张绍祺回忆。这种速度,他做了一个形象的对比,在以前的技术下,客户下一个单,一年前就需要开始预备了,而现在,三天就可以出样。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不过,正当张绍祺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大家觉得宏碁出来的这个人大概是疯了。由于2005年市场的主流是塑胶材质的镜头。玻璃材质镜头的生产速度非常缓慢。而产量有提速空间的玻璃材质镜头,当时也是一颗一颗人工磨出来。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光学元件厂商凤凰光学,当时几万人都在磨玻璃镜片。而张绍祺想实现玻璃镜头的量产,被以为没搞清楚状况,就比如我们要往穿喇叭裤,结果潮流根本不是这样。大家都等着看笑话。艰难的量产2006年,模

5、造玻璃镜头生产力提速在实验室里试验成功,但一上量,产品合格率就大为下降。意法半导体这样的公司,固然看到乙太光电的技术是他们所要的方向,但这家小公司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上量,还心存疑虑。于是他们选择逐步放量,一开始下的订单只有几百颗,逐步上千、再上万,最后至数百万。乙太光电在上几百颗没题目,但上千的时候合格率就很差。很多诀窍抓不到。差的时候,一个月送样3000颗,到了月底只能送1000颗好的。不少人觉得没了希看,没办法再继续做下往了。曾经在宏碁制造任职的员工在此次僵局中也离开了。这些人的制造技术曾被张绍祺寄予厚看。张绍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反省当初人才的运用。宏碁固然做电脑,但关键的零部件是标准的

6、,拿回来组装在一起,并不需要多高的制造技术。但乙太光电生产的镜头本身是一项关键性高技术的产品,在宏碁治理制造的人,未必是能在乙太光电将量做到几百万颗的人才。另外,张绍祺找过在著名光学镜头公司研发方面的专家,但由于这是全新的技术,加之其过往的理念、习惯也未能与乙太光电融合,最后还是没能做起来。唯一能给张绍祺安慰的是,在实验室里这项技术已经成型,关键在于将10颗中成功的那2颗的制造流程加以复制,这需要制造人才。最后,张绍祺通过董事长王宁国帮忙找到一支国际级的制造团队,调整整套技术治理制度,从天天出1万颗镜头的水准上升至15万颗。而突破这个量产技术的瓶颈,就耗往了乙太光电一年的时光。张绍祺形容2006年都在挣扎,其唯一的减压方式就是逐日晨跑3000米。直到2006年底这支真正合适的制造团队上马,张绍祺的焦虑才得到缓解,此后产量步步上升。乙太光电以下降30%本钱的实力和稳定的产能,获得了第一个客户意法半导体的信任。意法半导体的客户是诺基亚,此项技术此后又逐步为东芝、索尼、松下所知,它们陆续成为乙太光电的客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加盟店排行榜 qyu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