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15544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自古以来就有“杞人忧天”的故事,其实直到今天,科学的进步更让人们担心“小行星碰撞地球“的假设。于是有了牛顿万有引力,有了伽利略自由落体及离心力计算理论,甚至用恐龙灭绝的假设来推断小行星,用天文台观测寻找小行星。来作为小行星对于地球的碰撞的依据。 其实,“小行星碰撞地球”这种担心的假设是不存在的。理由如下:一,轨道理论的成立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宇宙或太阳系里的所有恒星和行星都有固定的位置和轨道,只有恒星能量的显著转移才有可能引起恒星系的平衡打破。在太阳系,八大行星没有能量和物质的损失,吸收太阳光及太阳粒子流引起的太阳能量损失如果按下式计算地球每年质量增太阳系的

2、主要成员:由左至右依序为(未依照比例)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小行星带、太阳、水星、金星、地球和月球、火星,在左边可以看见一颗彗星。太阳直径139.2万km,重量1.989*1033g,表面积 6.084*1010,可见光波长4.09*10-7.紫外线频率 1.227*1013 赫兹 光子质量 10-54.每平米接收或释放光子数水星均日距 57,910,000 km (0.38 AU) 直径 4,878 km 质量 3.30e23 kg 密度 5.43 gm/cm 重力 0.376 G 公转 87.97 地球天 自转 58.65 地球天(Mercury)(0.4 天文单位)是最靠近太阳,也

3、是最小的行星(0.055地球质量)。 金星(Venus)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 (0.72 AU) 直径 12,103.6 km 质量 4.869e24 kg 密度 5.24 gm/cm 重力 0.903 G 公转 224.7 地球天 自转 243 地球天(0.7 天文单位)的体积尺寸与地球相似(0.86地球质量), 地球(Earth)平均日距 149,600,000 km (1.00 AU) 直径 12,756.3 km 质量 5.976e24 kg 密度 5.52 gm/cm 重力 1 G(9.8 m/s2) 公转 365.26 地球天 自转 1 地球天道圆周长40,075

4、.13 km子午圈圆周长40,007.86 km平均圆周长40,041.47 km表面积510,065,600 km2陆地面积148,939,100 km2(29.2 %)水域面积361,126,400 km2(70.8 %)体积1.083 207 31012 km3质量5.97421024 kg(1 天文单位)是内行星中最大且密度最高的,也是唯一地质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并拥有生命的行星(至今科学家还没有探索到其他来自太空的生物)。它也拥有类地行星中独一无二的水圈和被观察到的板块结构。地球的大气也于其他的行星完全不同,被存活在这儿的生物改造成含有21%的自由氧气。它只有一颗卫星,即月球;月球也是

5、类地行星中唯一的大卫星。地球公转(太阳)一圈约365天,自转一圈约1天。(太阳并不是总是直射赤道,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 火星(Mars)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1.52 AU) 直径 6,794 km 质量 6.4219e23 kg 密度 3.94 gm/cm 重力 0.38 G 公转 686.98 地球天 自转 1.026 地球天(1.5 天文单位)比地球和金星小(0.17地球质量),只有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稀薄大气,它的表面,例如奥林匹斯山有密集与巨大的火山,水手号峡谷有深邃的地堑,显示不久前仍有剧烈的地质活动。火星有两颗天然的小卫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

6、是被捕获的小行星。 小行星带 小行星的主带和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小天体中最主要的成员,主要由岩石与不易挥发的物质组成。 主要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太阳2.3至3.3 天文单位,它们被认为是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木星引力扰动而未能聚合的残余物质。 小行星带拥有数万颗,可能多达数百万颗,直径在一公里以上的小天体。尽管如此,小行星带的总质量仍然不可能达到地球质量的千分之一。小行星主带的成员依然是稀稀落落的,所以至今还没有太空船在穿越时发生意外。 直径在10至10.4 米的小天体称为流星体。自转周期测量小行星带中巨大小行星的自转周期显示有一个下限存在,直径大于100米的小行星

7、,自转周期都超过2.2小时。虽然一个结实的物体可以用更高的速率自转,但当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快过这个数值时,表面的离心力便会大于重力,因此表面所有的松散物质都会被抛离。这也说明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实际上是在碰撞后的瓦砾堆中形成的。 公转碰撞小行星带高密度的天体分布使得彼此间的碰撞频繁(天文学的时间尺度)。在小行星带中半径为10公里的天体,平均每一千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碰撞。 碰撞会产生许多小行星的碎片(导致新的小行星族产生),而且一些碰撞的残骸可能会在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并成为陨石。 彗星归属于太阳系小天体,通常直径只有几公里,主要由具挥发性的冰组成。 加4.365*10-7kg,地球接收光质量1kg

8、需要634年,太阳每年损失重量6.084*1010*7.367*10-24*1.227*1013=5.497kg。根据牛顿万有可见,太阳和地球之间的重量乃至太阳系和所有行星之间的重量都处在不对称的增加和减少,也就是说,太阳对于其它行星的引力在逐渐减小,各个行星线速度都在逐渐增加,它们都在远离太阳。特别是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它们的质量很小,就是直径几百米的小行星由于重量相对不增加,而太阳每年减少5.497kg,这个万有引力也已经导致小行星产生远离太阳的趋势。假如这个规律成立,那么小行星带同样会远离地球而不是趋向地球。目前在地球和火星之间不存在自由活动的小行星,地球和金星之间的小行星根本不用担心。所以小行星再也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小行星撞击地球”既无观测依据也无推算依据,“地球毁灭”论也就成为无稽之谈。作者 建立者孙 2012.5.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