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三 (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14476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传三 (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上传三 (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传三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传三 (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实践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践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更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下面就课堂教学方面简要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1、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

2、略。如学习“百分数应用”的内容,我带领学生到银行、商店作调查,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分组研究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学习方法。再如,中年级学习解三步计算的整数小数应用题时,有的课就是复印一些真实的发票,让学生调查熟悉物品的价格,由学生通过自己填发票,理解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实践,既学会了解题,还接触了社会。2、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这一节,我把原来长篇讲解的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再如,中、低年级的应用题尽量用画面

3、呈现事物关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释疑。对于一些新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否就一定由教师讲解才好?我觉得未必如此,应当启发学生思维,以讨论解疑为主,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导学生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是为了表示一般化。其次问题要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问:不用圆规怎样画图?用一张纸能剪出一个圆吗?怎样在一张圆纸片上找出它的圆心?怎样在一块圆铁板上找出它的圆心?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了深化的认识。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从学生

4、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得异常的积极。

5、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四、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学。1、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接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认识,先让学生准备萝卜一个,小刀一把,后和教师一切萝卜: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萝卜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一条线,这就是棱;最后横着效果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成了一个点,

6、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体验。再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2、在观察中学。人们常说:“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就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 (1635)2 (2342)4 162352 234424学生回答后设疑:每组口算题中,它

7、们的得数怎样?每组题中两个算式有没有联系呢?这一问学生急于探索其中的奥妙,于是再让学生计算两组算式:(1125)3113253 (2536)425436430(1218)30123018 50(2028)50205028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四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做到了举一反三,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这样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求数学真谛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深刻的数学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